读喵精华
• 恋爱的过程:重复或修正童年理想父母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和对方都需要这种爱。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和恋人都会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和对方的孩子。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否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
• 糟糕的婆媳关系≈三角恋一旦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这两点是相辅相成,并且往往具有“遗传性”。比如,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地这个婆婆在以前自己的“新家庭”中也有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因为那个关系使得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最割舍不下的人。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并组建新家庭时,婆婆势必觉得难过而去阻止媳妇与儿子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 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疗伤时间对于复读生们来说,他们的知识早已扎扎实实,唯一的困境在于如何克服“曾经失败”的心理,而这正是最需要父母介入、一起帮助度过的难关。可悲的是,在中国,用尊重独立自主性来培养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愿意陪孩子一同度过难关而非一味指责施压的父母更是千里无一。当孩子进入因为挫败感而自闭的时期时,父母应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不要轻易叩开孩子的心门,除非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找并不真正理解孩子的亲友去和孩子谈话;好好照顾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的自我疗伤,在适当的时候诚恳地接受孩子。
• 中国家庭的谎言中国式家庭中还有几个经典的谎言,都源自“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个最大的谎言和借口。比如“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婆媳关系是婆婆和媳妇的事”,“我因为嫉妒他得到你的喜爱,所以生气”,以及“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特别要说明的是,最后的这个谎言是关于爱情最大的谎言。真正的爱是承认彼此的独立自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亲密关系,而不是找到一个“理想爸爸”或“理想妈妈”,然后过着童年没有经历的“性福生活”。

每个人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第二次是恋爱。亲子关系是天赐的,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恋爱的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因为我们现实的父母都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而选择恋人的基石正是我们心中理想父母的模型。
恋爱的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地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的相处。
理想父母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在恋爱前期,我们会积极地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和对方都需要这种爱。获得了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和恋人都会退行到童年,这时我们互为对方的理想父母和对方的孩子。这个阶段决定了我们是否重复童年的错误,还是修正。
岳东19岁时在大学里结识了初恋阿静。第一年元旦,阿静带着面皮和饺子馅儿去岳东的租住屋,两人一起包了饺子。无微不至照顾着岳东的阿静甚至在得知岳东常做噩梦后主动要求两人同居。然而在阿静的悉心照料下,岳东却越来越挑剔,三年后嘲讽也变成了恶言恶语。阿静终于无法忍受,留下“你妈妈欠你,但我不欠你”的话后提出分手。原来,岳东童年时期父亲早逝,母亲忙于挣钱无暇照顾他,岳东16岁时因病过世,童年对母爱的缺乏让他非常渴望能与像妈妈一样的对象交往。
对岳东来说,阿静是他的理想母亲。然而尽管阿静努力扮演理想妈妈的角色,但虽然岳东用百般挑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希望“妈妈还债”的这一童年遗留的“脓包”(错误),阿静却并没有再进一步。如果两个人能够勇敢地面对心理的脓包,并勇于改变,那么两人的关系会朝着更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埋藏着童年时期留下的“脓包”,恋爱中最容易暴露这个我们不愿触碰和改变的“脓包”。我们要相信,一旦“脓包”暴露,就要勇敢地处理,否则只能一次次重复童年的悲剧。
在心理治疗中,只有当病人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后,心理医生才可能发挥作用,而在恋爱中治疗“脓包”也是一样。张莉3岁的时候父亲有了外遇,直到她16岁时才重新回家与妈妈复合,从此张莉发誓一定要找一个跟爸爸不同的人。与王江结婚后的刚开始,两人和谐融洽,王江对张莉无微不至、温柔相待。然而张莉慢慢开始疑心王江,甚至追踪他的行动。一顿大吵之后,王江突然醒悟:“你是不是怕我和你爸爸一样,所以才不相信我?”之后,两人久久畅谈,张莉心中的“脓包”得以戳破修复。
即便一开始以为彼此符合,我们也必定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这就是恋爱告诉我们的生命中最大的教训之一:再亲密的人也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认知坐标体系出发,去揣摩、推测、评价甚至抨击他人,而往往忘记了对方有着跟自己完全不同的认知坐标体系。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并非他人的事实。因此,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自己的坐标,尝试进入他人的坐标体系。
揣测配偶的意思,是人们常常会做但意识不到的行为。结婚15年的徐太太与丈夫经常吵架,她越来越相信朋友间传言的“成功男人40岁离婚是定律”,相信丈夫是在找茬跟她离婚,并为这个“结果”找了一个“他一定在外面有女人了”的原因。然而,徐太太无法了解的是每当丈夫看到她为了跟男同事见面吵架的时候,对丈夫来说是“拿刀子割我的心”。夫妇二人所看到的事实如此不同,并且都不愿放弃自己的评判坐标。其实,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热衷于评判他人,也是造成夫妻间不合的重要原因。张先生3个月前得到提拔,一心想回家与妻子分享开心的心情,却遭到张太太的嘲讽:“就凭你还想升职?你连跟我都相处不来,你的人缘能好吗?”张先生心灰意冷,对妻子采取了不说话的“冷虐待”,而张太太也因为丈夫不听她的劝告而赌气,用禁欲来“惩罚”丈夫。在张太太看来,自己的学历和职位比丈夫高,有资格评判丈夫,但这种完全基于自身评价坐标给出判断的行为戳痛了张先生的自尊心。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张先生道出了真实想法,张太太大吃一惊。
当配偶诉苦时,大多数人容易出主意,因为我们容易认为配偶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实际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这种思维上的错位阻止了配偶向我们诉说和倾倒情绪。此外,妻子往往容易根据片面的信息和丈夫偶然的行为而进行虚拟揣测(是不是有了外遇)和事实揣测(他常做什么=他爱做什么),从而引起夫妻间巨大的误会。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就会引出很多问题。比如女强人不理会丈夫和儿子的心声而擅自打点好一切,这是将权力规则带回家的表现;认为钱摆平一切的土豪用信用卡羞辱走了倾心于他的女友,这是不懂得家的珍惜规则的表现;充满危机感、不让任何人挡道的外企高管因不喜妻子软弱温顺的态度而离婚,对儿子军事化管理,这是抛弃了珍惜规则的表现;老将军严厉苛刻致使儿子不认父亲,这是被权力规则俘虏的表现。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并将他抚养长大,并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成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去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而孩子也势必会找到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并且会对他的孩子做出同样的事。这是爱在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间传递的规律。因此,在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该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只要夫妻关系拥有第一发言权,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一旦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结。这两点是相辅相成,并且往往具有“遗传性”。比如,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地这个婆婆在以前自己的“新家庭”中也有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因为那个关系使得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最割舍不下的人。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并组建新家庭时,婆婆势必觉得难过而去阻止媳妇与儿子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人们往往以为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的事,但事实却是这是一种类似“三角恋”的三人关系,而关系的核心就是婆婆的儿子、妻子的丈夫。例如在糟糕的婆媳关系中,婆婆曾与儿子建立了最密切的关系,而儿子也明白自己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母亲来说他比爸爸还重要,因此他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相反地,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会那么难受,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和人生,并且她会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曾经和丈夫走过的幸福之路。
阿冲在有了小孩以后把妈妈接过来带小孩,但不料婆媳关系迅速恶化。当阿冲和妻子去散步时,妈妈一定要求一起去,次次如此;当阿冲和媳妇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时,妈妈一定会坐到阿冲的另一边;妻子和妈妈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个不停。原来,阿冲家乡重男轻女非常严重,他的妈妈在一大家子人中的地位最为卑微,他的父亲敬重父母远胜过自己的妻子,直到有了阿冲后她才越发有了活力。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处于核心的儿子(丈夫)必须想办法沟通解决,而不是置身事外,或者一味偏袒一方。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向重亲子关系而轻夫妻关系,好像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但是不管我们多么敬爱父母,我们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不管我们多么爱儿女,他们终究要离开我们去过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人。为了父母的健康,我们不应该太恋父母的某一方;为了儿女的健康,不要认为自己爱儿女胜过爱配偶。这并不是说要把资源都留给配偶,而是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的时候必须给予更多的资源,同时懂得配偶对于我们的最重要性。

中国人往往认为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怎么对待他们都可以,这是大错特错的。孩子越小,越需要大人特别是妈妈的细心呵护和敏感关注。对婴儿来说,妈妈是生命中第一面镜子。若妈妈的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有价值;若这面镜子偶尔才会打开,婴儿会在片刻获得一定的自我感,但一定是破碎的。在中国,常见情形是妈妈这面镜子是否打开,关键要看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为中国妈妈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缺乏身体对身体、心对心去感受孩子的意愿。
一个一岁半的小女孩不让爷爷奶奶给她洗澡,爷爷奶奶认为是妈妈太惯她,导致很难管。但这位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虐待或是生病了。妈妈带女儿去了医院,果然检查出是生病。年轻的妈妈突然明白女儿的不服从是为了让她知道这些。妈妈与女儿由此建立了心灵上奇妙的链接,当她准备上班时,本以为女儿会哭闹,却不想女儿对她挥手:“妈妈,拜拜。”母亲如果懂得了孩子,孩子一定会还她一个懂得,在心理学上这种奇妙的链接就叫做母子间的“共情”。
心理学家认为三个月前的婴儿没有能力处理“妈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矛盾,能捕捉到他的感受、满足屏互动的是好妈妈,不能满足甚至忽视他的是坏妈妈。于是婴儿往往会将妈妈的形象一分为二,一个绝对好一个绝对坏,同时也将自己分成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在这段时间如果婴儿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与妈妈有很好互动,即好妈妈的成分足够多,那么三个月后婴儿就会有初步的整合能力并接受“他的妈妈有好有坏”;同时若妈妈对“坏孩子”发动的咬乳头、抓头发等攻击不予反击,并一如既往爱他,那么婴儿自身的“分裂”也会得到整合。
小志才8岁,却是个称得上“成为自己的人”。跟妈妈去聚会,一个叔叔说:“小朋友,你喝酒吗?”小志回答:“让小孩喝酒是犯法的,小心我告你,你就会被抓进监狱,判XX天监禁。”;在麦当劳邻桌的妈妈不堪地指责儿子“吃饭慢得像猪”,儿子回嘴后竟破口大骂,小志站起来对她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散步时遇见流浪狗,妈妈无意说:“这条狗真丑”,小志说:“你对狗怎么这么没礼貌,狗有狗的模样,你觉得它丑,可是狗狗们不一定。”一个孩子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那么他势必会成长为“自我实现者”。
婴儿经过无比痛苦的分离才呱呱坠地,但一开始他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尽职的妈妈敏感地感觉着他的需求;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无法指挥妈妈,无法指挥世界,便哇哇大哭;逐渐地,他们开始接受自己和妈妈是独立的个体,但仍无法接受与妈妈的分离,不愿去幼儿园、小学;再接着,我们上了大学,彻底离开家;最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要亲自教他们体验我们体验过的分离、让他们学会分离。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认为,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让他最终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自主性。安吉拉的房间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安吉拉11岁时妈妈想把她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不管安吉拉如何反抗;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随时会打断,但心血来潮的时候又会拼命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结果安吉拉30岁的时候患上了失语症,因为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无法侵扰她的个人空间。像这样的父母并不占少数,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而不是“人”。
无论父母原先在孩子的眼中多么高大,随着孩子的成长终会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需要寻找新的偶像去认同,吸取养料以成长自身。这些新的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明星、政治家。然而,如果孩子从父母拒绝分离模式那继承了拒绝分离的心态,他们便会在偶像与自身一次次的不同的打击下逐渐消沉而更为恋家,无法独立。
让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按照精神分析理论,3-6岁时“俄狄浦斯期”,即男孩出现恋母倾向并嫉妒父亲、女孩出现恋父倾向并嫉妒母亲。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期望,便会使得孩子过度依赖异性父母,疏远同性父母并对其缺乏敬畏,还会出现只结交异性朋友或同性恋倾向。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唯一办法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平稳。如果父母不因为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孩子就会懂得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从而安心地做孩子,并努力向同性父母学习靠拢。
在3-6岁的孩子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这种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界的衡量,而在于内在情感的认同。如果一个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不能干、挣钱太少,儿子就会学会用挣钱多少去衡量人的价值,并可能跟妈妈一起嘲笑、看不起爸爸;同样地,如果一个男人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嘲笑妻子笨、不会持家,那么女儿也会看轻妈妈,不认同妈妈,最终导致不愿意向女性认同。

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父母通过牺牲自己来溺爱孩子,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孩子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来给予过度满足。准妈妈们经常会想象如果女儿诞生了一定要经常带她去糖果店、蛋糕店和服装店,这其实是年轻的妈妈们心中的“内在小孩”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希望将自己内在的需求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即这种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溺爱下,孩子成人后往往会发展出“父母对我这么好,我怎能生他们的气”的心理,从而对父母过分的干预和控制不加重视,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父母虽然为儿女“完美”地安排了一切,却导致这份爱变得僵化、脆弱,一旦孩子反抗,往往以悲剧结尾。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永远是不懂事的小孩,他们得时时刻刻为孩子的一切事情操心,并且尽管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糟糕,他们仍然无法放下那“密不透风”的爱。其实,这样的行为反映着无法忍受孩子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必然规律的家长的恐慌。
21岁的小武被妈妈送去舅舅的工厂打工积累经验,而他却迷上了网络。一次,小武为了躲避舅舅逃到10里外的网吧,被舅舅发现后痛打一顿。小武的妈妈为了让小武戒网瘾甚至下跪求他,最后小武不再接听父母的电话。很多家长将“网瘾”与学习对立而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问题,比如“频频上网与舅舅殴打外甥究竟哪一个更不正常”。孩子迷恋上网,其实是在逃避家长无处不在的控制。在中国,家长往往会通过自我牺牲来逼迫孩子服从,但是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孩子越来越叛逆,家长越来越不理解孩子。
家长们经常为自己责骂孩子找的借口是:大人这么做都是为你好。这种说法是对孩子的严重不尊重。受到老师严厉呵斥的孩子回到家后,父母也不由分说地谴责,而事实却是老师自以为是地用当众训斥来施加压力逼迫孩子学习。老师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而父母的不理解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如果父母能够感受到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屈辱”的感情,并帮他明辨是非,“学习好不好是你的事,骂人是老师的事”,而不是发表“大人永远为你好”这种言论,那么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得到家庭的支持,自然而然就会放弃极端的行为,顺利通过青春叛逆期。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北大。”“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妈妈快把我逼疯了,整天唠叨谁家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什么你怎么学习总不见起色……一上课就回响这些,根本学不下去。”“每次我考试没有进步,爸爸就会整天整天不理我,明年就要中考了,万一我考砸了可怎么面对爸爸啊?”……这些都还不是最极端的发生在中学生们之间的问题。孩子们会这么想,是父母尤其是妈妈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通过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而不是自己改变成长的方式来排解焦虑,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压力。
董太太的女儿正上高二,她要求女儿什么都不管只一心学习,而她则贡献出自己全部的空余时间陪女儿奔波在周末的18个培优班里;小聪的妈妈从他三年级开始就逼着他上培优班,从没过过周末……“全陪妈妈”的现象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让这些妈妈“为了孩子”拼命的动因是在潜意识中她们对社会变迁感到焦虑,却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希望儿女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自己也能因此产生成就感,在别人那里更有面子。
高考是独木桥,为了督促孩子通过这座桥,很多家长喜欢高压政策,也喜欢只用成绩上的得失评价孩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面对挫折时非常脆弱,尤其是那些成绩一贯出色的孩子,他们往往无法独自承受高考失利的打击。对这些高考失败的孩子来说,他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因为连他们的父母都只凭成绩肯定他们的价值。
对于复读生们来说,他们的知识早已扎扎实实,唯一的困境在于如何克服“曾经失败”的心理,而这正是最需要父母介入、一起帮助度过的难关。可悲的是,在中国,用尊重独立自主性来培养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愿意陪孩子一同度过难关而非一味指责施压的父母更是千里无一。当孩子进入因为挫败感而自闭的时期时,父母应做的是: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不要轻易叩开孩子的心门,除非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找并不真正理解孩子的亲友去和孩子谈话;好好照顾孩子;耐心等待孩子的自我疗伤,在适当的时候诚恳地接受孩子。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而什么不是,以此帮助我们走出“环境好坏都与自己有关”的自恋心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会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脾气好坏与他们无关,父母身上的问题是需要他们自己澄清和面对的,孩子不能作为“缓和离婚夫妻关系的润滑剂”,更不能作为“因为孩子我才忍气吞声跟你过”的理由。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将父母的责任还给父母,而父母们则必须要认清自己的问题。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阿云每进入一个公司,都会赢得上司和同事的赏识,然而没过多久大家便会疏远她。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阿云童年的关系模式——父母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弟弟,而让阿云“内在的自我”相信“得不到爱”,并投射到现实中,使她怀疑同事的认可,自己破坏了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远比知识重要。这种关系会内化到儿女的内心深处。很多没有得到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健康,例如父母总是鼓励他们,努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建立他们自主的自我评价体系等等。

2008年,北京大学博士殴打岳母之后被反证其实是岳母殴打博士。事件的基本脉络是当事人的岳父母要让女儿为儿子买房,结果由于资金困难岳父母转而索取女儿的大房子,最终引起纠纷。事情的关键在于当事人的妻子对父母的“愚孝”。愚孝的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配偶甚至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对父母做出牺牲,这种现象也往往会通过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没有餍足的索取而同时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付出表现出来。对愚孝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从小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就是自我牺牲,所以长大后他们仍用这种方式来亲近父母,成为父母的奴隶。
中国家庭中有这样八个链条在反复轮回:父母安排儿女择偶对象,导致儿女婚后得不到感情滋养和安全感,于是丈夫有了外遇,妻子过分依赖孩子,婆婆们排斥儿媳、公公们反感女婿,使得孩子们抗拒表达情欲,最后陷入新一轮同样的轮回。
能够驳倒“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句谎言的例证数不胜数。广州花都区女孩被母亲割掉双耳;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源自其父的虐待暴打;本书作者收到的信件中20%以上谈到了父母对自己的身体虐待或精神虐待……而我们的社会特别讲“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我们,我们也要认为父母是对的,而不管父母实际上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我们却美其名曰“为你好”。由此所产生的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仇恨,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转嫁给配偶、儿女甚至身边的其他人。这句谎言是父母为自己开脱的借口,让他们回避责任、回避自省。
中国式家庭中还有几个经典的谎言,都源自“没有父母不爱孩子”这个最大的谎言和借口。比如“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婆媳关系是婆婆和媳妇的事”,“我因为嫉妒他得到你的喜爱,所以生气”,以及“爱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特别要说明的是,最后的这个谎言是关于爱情最大的谎言。真正的爱是承认彼此的独立自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亲密关系,而不是找到一个“理想爸爸”或“理想妈妈”,然后过着童年没有经历的“性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