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展开/收起文字版
1653-1789:量变积累期
> 荷兰殖民者:纽约最早的金融大脑
作为最早活跃在纽约的前身——新阿姆斯特丹——的殖民者,荷兰人将他们与生俱来的经济头脑、冒险精神和投机侥幸淋漓尽致地发挥起来。他们在名为“墙街”的小巷里,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保险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成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并将他们发明的卖空、洗盘、对敲、逼空等股市操纵手法带到这条街。从那以后,纽约聚集了各种民族的人们,抱着唯一的目的在此生活——赚钱。后来这条“墙街”被人们称为“华尔街”。> 囤积通胀货币→操纵市场价值
英国人弗雷德里克·菲利普斯通过囤积印第安人用作货币和装饰的贝壳串珠,策划了北美历史上第一个金融操纵案。当时印第安人生产的毛皮价值不菲,但他们对金币银币丝毫不在意,要求殖民者用贝壳串珠来付钱。1650年时6颗白珠的价值在1659年时由于通货膨胀贬值一倍,无论是商业交易还是日常生活,都被这种“货币”的贬值搞得乱七八糟。这时菲利普斯开始买进贝壳串珠并埋在地下,以减少它的流通量。几周之内他就控制了串珠市场,成功抬高价格。1666年串珠的价值比贬值前增值了一倍。菲利普斯的行为堪称中央银行的雏形。> 法案执行不力→投机取巧繁荣纽约
为了确保北美殖民地完全为英国的利益服务,1651年首次通过了《航海条例》,禁止在北美发展大部分制造业,并要求外来商品必须经由英国控制的港口运输,也因此必须要交纳英国关税。但是由于该法案的执行力度在各个殖民地强弱不一,实际生活中人们或者通过行贿,或者通过偷偷在纽约港无数的小港湾和出海口卸货,以此逃避关税。于是,纽约这块殖民地日渐繁荣。> 纽约兴盛靠谷物+毛皮+奴隶+海湾
1700年左右的华尔街,只有它的东端才算得上商业区。首先在这里定期进行大规模商业活动的是奴隶贸易。纽约州是第一个有大量奴隶的北方殖民地,同时也是一个奴隶贸易中心。后来,殖民者发现小麦能在哈德逊河流域生长,于是谷物、毛皮、奴隶,成为了纽约的经济支柱,以至于这个城市的市徽上就有一个面粉桶和一只海狸。加上绵长海岸线、三条河加一个海峡的漏斗式运船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纽约成为商业繁荣的活跃港口。> 宽松专心的氛围→战后恢复仅4年
纽约作为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地位被独立战争彻底毁掉。在战争期间,纽约是唯一被敌军占领长达7年之久的城市。爱国商人们别无选择,只能抛家舍业离开纽约,而那些留下来的亲英商人则在纽约被收复的那天遭到驱逐。然而英国人离开之后,纽约立刻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恢复,宽松和专心经商的氛围被保留下来,吸引了很多新居民。仅仅4年,纽约的人口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汉密尔顿:美国金融大发展的元勋
作为最热爱城市和最具商业精神的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新生的联邦政府制订了金融改革计划,这个计划很偶然地给了华尔街一个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发祥地的机缘。汉密尔顿试图做三件事,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以确保国家财政来源稳定,二是用美国政府信用做担保,以优厚条件发行新债券来偿还旧国债,三是建立中央银行来管理金融并监管国家的货币供应。最后一条偿还法案最终得以通过,是以纽约失去成为新联邦首都为代价的。但是谁也不知道,如果纽约即是商业、文化、金融中心,还是政治中心的话,历史将会如何演进。> 杰斐逊主义者反对市场投机者
以追随着著名领袖杰斐逊的政治家们为中心的汉密尔顿的反对者们被称为杰斐逊主义者,他们认为那些以低价买进旧债券和其他票据的人是投机者,不能允许他们兑换新券来获利。尽管汉密尔顿的计划实施对新生的美国经济产生了非凡而迅速的影响,但是杰斐逊主义者们因其政治上与汉密尔顿敌对而开展的与汉密尔顿主义者的斗争,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汉密尔顿的计划下成为美国金融中心的华尔街,也在后来被他们称为汉密尔顿“错误政策”的标志。> 金融中心奠基:完善的货币供应体系
到了1794年,美国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级,它的债券能够以10%的溢价出售。当时发展速度低于纽约的费城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和首都,汉密尔顿的中央银行——美国银行——也于1791年在费城成立。然而在新的金融政策推动下,纽约的各种金融活动大大活跃,商业迅速发展,人口也急剧增长,商人们对信贷、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见长。按照汉密尔顿的计划,美国建立起了一个信誉良好、统一的货币供应体系,投机者和经纪人们已经跃跃欲试,纽约成为金融中心的各种要素日趋具备。
1789-1807:股市新起
> 经济发展→商业区挤占行政区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汉密尔顿大规模发行债券促进了纽约资本市场的活跃。随着财政方案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的商业区很快就挤占了华尔街的官邸大楼。1791年纽约银行迁址到麦科伊文斯大楼,正对着汉密尔顿的官邸;华尔街的东段一直延伸到东河,很多建筑都是两层高的小楼房,一楼是店铺,二楼是店主的住所,还有很多出租给各种经纪人。> 广义“经纪人”:中介
18世纪末期“经纪人”的概念含义比今天更为宽泛,它的法语原义是“把一桶酒分装成一杯一杯或一瓶一瓶后再卖出的人”,17世纪前特指零售商和批发商。此后它被完全用来特指自己不直接参与生产的中介人。到了18世纪末,它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将买方和卖方撮合在一起,并对促成的交易收取佣金的人”。经济人们可以同时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撮合交易,比如在买卖证券的同时兼营私人彩票和养老保险。在此时的美国,大部分的“生意人”其实都是经纪人。> “第一支”蓝筹股:美国银行股票
美国银行股票的交易在1791年春开始,当年7月该股票正式认购时,一小时之内就全部卖光,随后股价一路飙升。这个新生国家的第一次大规模股票公开发行启动了它的第一轮牛市,而这支股票的市值高达1000万美元,其规模和作为联邦财政独家代理的垄断地位,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第一支“蓝筹股”。> 业务增多→需要场所→交易所诞生
当一些经纪人的金融业务开始增多时,他们需要一个场地进行交易。1792年初约翰·萨顿和本杰明·杰在华尔街22号建立了一个拍卖中心,并称之为证券交易所。不过这个体系很快就崩溃了。许多外围的经纪人参加其中只是为了获知最新的股票价格然后到场外用更低的佣金率获取利润,迫使得场内经纪人也经常不得不到场外进行交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792年3月巨头们成立了新的拍卖中心并对佣金费率做出承诺,这就是《梧桐树协议》,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最初起源。> 私下做空第一家:威廉·杜尔
纽约交易所的创立者之一威廉·杜尔是牛市的一个大玩家,他在牛市的操作方式成为此后所有牛市操作者追随的“榜样”直到今日。1789年杜尔被任命为国家财政委员会的秘书和财政部部长助理即利用职位之便为有钱人提供信息谋取私利。杜尔的主要投机工具是美国银行的股票,他与人合作,股票以后者名义交易,在年终平分利润;同时,杜尔用自己的账户做空这支股票。这样杜尔公开赌纽约银行被收购但私下里赌不会,即使合作账户损失惨重,私人账户也会发财。杜尔的行为被投资者争相模仿。最终杜尔由于账上空缺事发,锒铛入狱。> 股灾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很重要
当投机热逐渐升温,几家银行宣布合并,投资者蜂拥抢购百万银行的股票。最终股票泡沫破碎,很多模仿杜尔的投资人纷纷破产。但是情况并没有那么糟,投资者们明白自己在玩什么游戏,输了也只会怪罪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同时汉密尔顿迅速采取行动,下令财政部购买价值几十万美元的联邦证券以支持市场,并要求银行不要收回贷款,还允许商人用短期票据来支付海关进口关税。汉密尔顿的作为有效地阻止了股灾带来的恐慌,确保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长期影响。> 19世纪前成立公司需州政府批准
公司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项发明。而在18世纪末,美国所有的银行包括纽约州的百万银行都还没有开张,因为在当时一个公司要公开发行股票需要得到许可证,而只有州立法机构才有权批准。一直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商业和政治都是如此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当时大部分的公职人员都有兼职,而且没有人认为利用公职谋求私利有什么道德问题。> 小字条款+粗心审核→曼哈顿银行
杜尔破产案落定后,纽约城只剩下纽约银行和美国银行在当地的分行还在营业。为了打破两家银行对纽约金融的垄断,民主共和党人(杰弗逊主义者的新称号)亚伦·伯尔计划建立一家新的大银行。为了躲避立法者的怀疑,伯尔炮制了一个方案。名义上伯尔申请开办一家自来水公司为居民提供急用水,但他将允许这家公司开办银行的条款巧妙隐藏在了章程小字里。立法委员们通过了申请,5个月后伯尔建立了一家银行,从此一直是纽约金融界的主要参与者,并成为如今全美最大的银行:曼哈顿银行。> 1817:纽约证券交易所完形
1812年战争期间发行的巨额联邦债券推动了经纪业务在美国的发展。1815年美国的国债增加到1270万美元。此时纽约的主要经济人们发觉需要建立一个更正式的组织框架。1817年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更名成立,并仿照费城证券交易所颁布了章程。新的委员会租下了华尔街40号大楼的第二层及供暖系统,由此纽约终于第一次有了真正的证券交易所。
1807-1837:繁荣与考验
> 克林顿:伊利运河修建的功臣
1811年,克林顿提出修建一条运河,连接哈德逊河和莫霍克河,以较低成本实现内陆长途货物运输。当时,联邦政府拒绝提供任何帮助,纽约州不得不独自修建。1817年克林顿当选纽约州州长,启动了运河工程。1825年,历时8年修建、全长584公里的伊利运河完工。由此美国西部丰富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纽约,以原先1/20的成本和1/3的时间。运河的修建使纽约成为美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更是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运河股票的狂热追捧,启动了华尔街历史上第一轮大牛市。> 经济大发展带来交通混乱
纽约很快变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新兴城市,城区和未开发地区的界限在曼哈顿岛上以每年两个街区的速度北移,这意味着纽约每年增大约10英里的新街道。由于这些街道上经常堆积大量建筑材料,阻碍了城市交通,纽约很快获得了“交通混乱”的名声,并一直如影随形到现在。> 运河股票热→企业欺诈→经济泡沫
伊利运河的修建引发了美国对运河概念证券的狂热,迅速增加了华尔街以及波士顿和费城等主要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当时,许多美国的运河公司被伦敦的银行控制。到1823年年底,巴林兄弟银行所拥有的各种运河股票价格值不低于24万美元。由于对美国运河概念的狂热,运河政权的首次发行常常获得超额认购。然而这些项目即使最终成功建造,获得的回报也远没有招股说明书上那么高,有的甚至就是欺诈,当项目正式开始面对现实运营时,股价就崩溃了。> 法律完备:华尔街胜出的一大优势
市场对新证券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此时有关公司和证券的法律尚在襁褓之中,每个经纪人无论新老都很容易地将那些价值令人怀疑的股票卖出。而当时马里兰州和宾州的资本市场与华尔街的规模相当,这两个市场都允许公司甚至是州政府通过不断贷新款和发行新股票来筹集资金以支付利息和股息。纽约州的法律禁止这种类似庞氏骗局的融资方式,这对于未来华尔街能够最终在各个资本市场的竞争中胜出并占据统治地位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到了1837年的泡沫繁荣落幕时,这点在法律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1830:场外交易量>场内交易量
到1827年时,华尔街的大部分交易活动还在大街上进行,在路灯柱下买卖股票的交易量经常超过场内交易量,这正如现在如果按交易股数计算,纳斯达克的交易量经常可以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 短期投机弄潮儿:雅各布·利特尔
雅各布·利特尔是个独立经纪人,没有任何政府关系或长期合伙人,他靠比其他证券交易者对一些市场特殊事件更为准确的判断来挣钱,并用自己的钱谋利。换句话说,他是个股票投机者,通过市场的短期波动来获利,而不是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利特尔喜欢赌股价的下落,并因此获称“大熊星”。利特尔还组织投机者集团悄悄买断了莫里斯运河的股票,在一个月内运河股价疯涨,利特尔一夜成名。最终,他在1857年崩盘中第四次破产,从此一蹶不振,但仍掩盖不了他成为华尔街第一位伟大投机者的辉煌。> 减债、关银行→史上首次还清国债
安德鲁·杰克逊政府的金融政策,成就了华尔街的第一次大牛市。政策很简单:尽快还清国债,关闭第二美国银行。杰克逊削减国债的措施使得市场上证券供给大量减少,并在1834年完全清偿了国债。> 1835年的考验:天降大火于纽约
1835年12月16日,华尔街遭受了一场灾难——纽约大火,熊熊火焰甚至映红了费城、基普西河纽黑文的天空。大火中,华尔街、宽街、康提斯小街和东河包围的20个街区的包括商人交易所在内的700多栋建筑付之一炬。因为这场大火,纽约城中26家火灾保险公司中23家宣布破产。幸运的是,交易所的一名英勇员工芒特在建筑坍塌前将交易记录抢了出来。也受助于其时蒸蒸日上的美国经济,纽约的经纪业很快恢复了过来。> 只收铸币→召回贷款→一起破产
作为毁掉美国银行的策略的一部分,杰克逊撤出了政府存款,还为了要把投机活动拦腰折断而建议内阁“土地办公室只接受铸币支付”。杰克逊希望他的措施能组织全国的投机活动,然而却造成美国经济紧急刹车,银行为筹备急需的铸币而被迫收回贷款,实力较弱而发行大量银行券的银行则纷纷开始破产,需要贷款的商人们也步履维艰,股市开始下跌。同时由于英国国内利率升高,英国投资者也撤回了对证券的投资。美国历史上首次大牛市终于被首次大熊市取代。> 临萧条而不慢:华尔街终成金融中心
尽管处于大熊市之中,华尔街的交易量仍然处于很高的位置,使得在紧跟熊市后的大萧条时期,纽约的债务只有区区200万美元。这个时期,“华尔街”作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代名词,正式进入美国人的词典。
1837-1857:大繁荣大崩溃
> 铁路造就了工业时代首批百万富翁
19世纪中叶最具变革性的新生事物无疑是铁路,它对世界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把无数小规模的地方经济连接在一起,并使越来越多的产品实现了规模化。同时铁路对于钢轨、机车、车箱和煤的巨大需求也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重工业企业的发展,并造就了第一批工业时代的产业大军和百万富翁。> 铁路股票刺激纽约金融飞速发展
铁路巨大的融资需求使得铁路证券成为华尔街投资的主要品种,许多开始只在铁路沿线销售的债券很快就在华尔街和其他金融中心出现,到1840年有10只铁路股票挂牌交易,1850年时则膨胀到38只,南北战争爆发时铁路股票和债券已经相当于美国证券的三分之一。> 电报使纽约成为美国唯一金融中心
电报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在纽约股市开盘价格传递到费城所需的时间从30分钟缩减为几秒钟,这对于及时准确的信息最为重视的金融市场来说无疑是天降之器,到1861年时电报线已经延伸到了旧金山。凭借电报技术,波士顿、费城等城市作为独立的、价格不受控制的金融中心的时代宣告结束,由此纽约开始吸收更多的流动财富,同时也开始积累更巨大的潜藏危机。> 丹尼尔·德鲁:信用为零的弄潮儿
丹尼尔·德鲁最开始做的是贩卖牲畜的买卖,惯用手法是让渴极了的牲畜在贩卖之前大量喝水以增重。这个做法成为日后他操作“掺水股票”的来源。一次德鲁走进联合俱乐部,佯装找人未果后离开,不经意间掉了一张“能买多少X股就买多少”的纸条,由此引发经纪商们疯狂买进,结果由于经手的经纪人在为德鲁工作,股票狂跌,德鲁反而大赚。德鲁凭借诸如此类的聪明才智加入华尔街的大游戏之中,并将其作为终身的职业。19世纪50年代他已成为最主要玩家之一。> 19世纪淘金热带来全美经济大繁荣
19世纪中期,黄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由英国主宰的世界经济奉行金本位。1846~1848年的墨西哥战争结束后,美国从新获得的加州领地发现了金矿,引发了全美国淘金狂潮。金矿的发现使美国的黄金产量在1853年超过314万盎司,价值6500万美元,整个国家呈现一片大繁荣的景象。淘金热带动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煤产量也翻了番。此时的华尔街成立了矿业交易所,场外交易量常超过7万股。> 淘金泡沫+金本位弊端→华尔街崩溃
1857年年中,由于私密印刷股票等“掺水股票”行为,繁荣的经济已经显示出衰退迹象。政府腐败、公信度缺失、纸面富贵等等反映人性贪婪的问题频发,加之西部农场主大批提走存款,纽约的资金供应非常紧张,市场上出现大量摇摇欲坠的股票。9月一艘载着价值160万美元黄金的货船沉没,10月中旬大部分银行和纽约所有的大银行都停止支付黄金,12月时一半的纽约经纪商破产,留下了1.2亿美元的债务…这场危机给纽约金融市场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1857-1869:弊端渐露
> 战争财开启华尔街史上最繁荣牛市
19世纪60年代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华尔街帮助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融资,使它最终战胜了因大量印钞而引发大规模通货膨胀的南方。其时由于联邦政府大量发行绿钞替代金币,华尔街上立刻出现了黄金交易和黄金投机,加上战争融资的巨大需求,不但纽约黄金交易所被人们称为“黄金屋”,整个华尔街也从淘金热崩溃的失落中再度振兴,随着大量债券的流入和债券持有者的加入以及铁路、钢铁厂、军工厂等公司利润的流入,华尔街历史上最繁华的牛市拉开序幕。> 新交易系统→工作忙碌→催生快餐业
南北战争后,华尔街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资本市场,以煤洞交易所和新兴的石油交易所为代表的新型交易系统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价格,并增加交易量。到1865年,华尔街的年交易量已达到了60亿美元。忙碌奔波在华尔街的经纪人们由于没有时间规律用餐,快餐店第一次出现,并自此成为美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范德比尔特:迫使卖空变买进
范德比尔特的职业生涯始于在斯坦顿岛和曼哈顿之间运送旅客,1812年战争为他的事业打好基础,他购买铁路并用无以伦比的效率经营、扩张,1854年他开始关注哈莱姆铁路,在快到70岁时他毅然投入华尔街。亲自考察并认识到哈莱姆铁路的不完善之后,范德比尔特看准了自己经营铁路并盈利与州立法机构授予纽约市内公交线路经营权的两个赚钱机会,持续买进哈莱姆铁路的股票,最终迫使看跌的卖空投机者们买进股票。凭借巨大财力和看准机遇的慧眼的范德比尔特成为了华尔街的“汉尼拔”。> 投机者博弈→需要法律来完善
19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纽约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和伊利铁路共同支撑着从美国中西部到纽约市的陆路运输,范德比尔特希望在这三条相互竞争的铁路之间寻求妥协以维持价格同盟范德比尔特开始大量购进伊利股票,而对手德鲁则暗中控制法官下达增加伊利股票总量的法令,同时还印刷了数万张崭新的伊利股票。德鲁的“掺水股票”再度帮他卷走700万美元。两个华尔街弄潮儿的争夺发展为疯狂地贿赂立法机构,最终两败俱伤。混乱博侃的博弈让投机者们终于意识到需要订立法律来健全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制度。
1869-1884:风起云涌
> 囤积黄金→金价大涨→市场崩坏
1869年9月古尔德和菲斯特在纽约市场上主导的黄金投机案无疑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胆的一幕。其时在黄金交易室里进行的黄金交易量达到平均每天7000万美元。古尔德看准了当时市场黄金流通数少的机会,用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价值超过整个纽约市场上黄金总量的合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古尔德和菲斯特买通了格兰特总统的女婿,机缘巧合得到任命,在购买黄金季之后仍然大量购买,以至于9月中时只要财政部不出售,他手上的黄金达到纽约市场供应的数倍。然而最后东窗事发,黄金价格在古尔德的操纵下暴涨,最终却将他推进了监狱。> 两种货币的复本位制→金价混乱
在古尔德一手操纵的黄金囤积案中,被他欺骗的格兰特总统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被彻底愚弄。这场黄金恐慌迫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只要存在黄金和绿钞的复本位制,并且黄金的价格可以随意升降,那么黄金价格的投机就永远会具有无法阻挡的诱惑。在这场黄金囤积案发生的10年之后,美国终于回归到金本位制。> 通货紧缩→丑闻肆虐→虚假繁荣
由战争和大量发行绿钞引起的通货膨胀逐步消退,使得19世纪经济标志性的通货紧缩又重新抬头。随着价格和工资同时下降,生产厂商被迫扩大生产规模来保持较高的现金流量平衡,给美国经济披上了人造繁荣的假象。越来越恶劣的政治丑闻也加快经济衰败的速度,比如为了中饱私囊的联合太平洋公司将政府授权建造的铁路线沿线数百公顷土地租给别的公司,结果这个公司向股东们索取天价建设费,养肥了公司的管理层。> 女经纪人难以在华尔街生存
在维多利亚时代很难听到女经纪人这个名词,然而维多利亚·伍德哈尔和田纳西·克拉芬姐妹俩却在宽街44号开起了经纪行,在“船长”范德比尔特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下做着看起来很幸隆的生意。不过,姐妹俩毕竟不是真正的女权改革先锋,她们很快就对华尔街上日复一日单调的事务感到厌倦,业务也被其他经纪商看成一场笑话。她们最终没能在1873年的大恐慌中生存下来,而在她们之后女性第一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一个席位,则是100年之后的事了。> 菲斯特:没有善终的善者
古尔德的合作伙伴詹姆斯·菲斯特并不像他那样卑鄙。菲斯特曾担任纽约民兵第九团的陆军上尉,出钱为军人们制作漂亮的新军服;曾慷慨地满足前来请求免费乘车或借钱购买杂货与煤的普通人的要求;曾在1871年芝加哥大火之后组织了救援活动,派遣一列火车运输救灾物资并下令伊利铁路所有其他车辆让道,这件事深深打动了人们。然而菲斯特最终也没有因他的善行而得以善终。菲斯特爱上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性,他的情敌由于得知真相而精神崩溃,于1872年1月刺杀了菲斯特。> 1873:金融大崩溃
1873年9月13日星期六,凯恩·考克斯公司宣布破产,第二周的周三股市开始下跌,9月18日当时最富盛名的银行家之一的杰·库克的库克银行纽约支行暂停营业,很快费城总部也停业,这代表着美国当时最显赫的银行破产了。这条消息在华尔街爆炸了,到20日时西部联合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经跌到每股54.5美元。华尔街的恐惧通过电报迅速传到欧洲,结果欧洲市场也应声崩溃。由于此时还没有中央银行,联邦政府只能通过买入联邦债券以注入新的资金。30日证券交易所重新开市,直到6年后这场衰退危机才最终结束。> 经济萧条→挤走泡沫→修正复兴
1873年开始的市场崩溃使得作为美国主要国际资本来源的欧洲投资者望而却步,再一次导致美国股市的萧条。不过,股市的崩溃也让美国人能够以低价购回此前向欧洲人出售的美国证券,变相地洗劫了此时还远比美国富足和强大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们。同时,股市的周期性崩溃在将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泡沫挤出了经济循环,也让经受住考验的经济体变得更加健康,增强了免疫力。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钢铁产业白手起家,在短短几十年内,钢产量超过了全欧洲之和。> 摩根:世纪之交的巨人
J.P.摩根是19~20世纪之交华尔街中唯一一位至今仍在美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光因为他极具特点的外貌,更是因为他以诚信为本,努力促成纽约与宾州在哈德逊河沿岸铁路线共赢的“海盗协议”,在史无前例的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为美国这个新兴超级大国筹集了巨额资金,并与其他华尔街人一起重塑了华尔街在美国公众中的形象,摩根创立的摩根银行一直到现在都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海蒂·格林:女版葛朗台
工业化时代的突出人物中,海蒂·格林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富有的女性之一。格林视财如命,为很小的一笔金钱而毫不犹豫地放弃一切。她穿着朴素陈旧的衣服,每天坐公交车来往于华尔街银行;当她的全部存款所在的银行倒闭时,她为了不支付丈夫的债款而跟委托人大吵特吵。一毛不拔的性格并没有妨碍格林成为出色的投资者,她依靠“低买高卖”支付,还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筛选,推动了社会资金的流转。> 困窘成就美国第一文学名著在古尔德的黄金操纵案中侥幸无祸的格兰特前总统退休后也加入了华尔街,而他的幼稚又让他陷入了另一个坑蒙拐骗投机家沃德的圈套,导致他的公司彻底破产,并使得股价再度下跌,引发了一场短暂的金融恐慌。最后,格兰特的资产只剩下200美元,只好依靠写作回忆录赚钱。不过,这无意中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格兰特回忆录》。
1884-1914:摩根即央行
> 摩根:独臂擎天填补空虚国库
格兰特公司破产、银矿工人罢工、财政部通过白银铸币宽松法案导致白银贬值、黄金流出国库,1895年1月时联邦政府的黄金储备还不到法定量的一半。时任克利夫兰总统向摩根求援。摩根使出浑身解数,与同伴成功地为美国在欧洲筹集了1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同时平息了国内的黄金流。到1895年6月,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终于稳停1亿之上。摩根凭借无人可及的影响力和非凡的智慧,独臂擎天地挽救了美国,让华尔街成为了世界金融的巨人。> 19末20初:华尔街大转型
1892年纽约建立了一个大型清算中心,为经纪商的证券交割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的创始人道和琼斯将股市中主要股票的价格加权计算,得到了能够反映股市整体情况的方法:道琼斯指数;同一时期华尔街的银行和经纪人也自发推行了会计准则,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乱做假账的恶习,注册会计师首次出现并从此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世纪之交仍存在反犹倾向
20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华尔街发生了一个不太好的变化:反犹。19世纪90年代,这种偏见在华尔街的年轻一代中已相当普遍。1893年联合联盟俱乐部拒绝接受一个叫做塞利格曼的年轻人的加入,然而他的父亲不仅是纽约犹太社区的创始人之一,族公司一直也都是华尔街的主要参与者并存在到今天。拒绝事件引起了报纸的广泛关注,连摩根都只保持了沉默。很快,纽约其他主要俱乐部也停止接纳犹太会员了。差不多整整花了两代人的时间,这个丑陋的伤痕才得以愈合:1956年犹太人法官哈罗德·麦迪那加入了联合俱乐部。> 谢弗:挑战华尔街权威的勇士
尽管受到基督徒和公司合伙人的歧视,雅各布·谢弗仍然成为了世纪之交华尔街最有实力的银行家之一。谢弗出身富有的名门望族,1857年定居纽约,很快成为库恩·勒布银行的合伙人。19世纪70年代他热衷投资铁路建设,与哈里曼和希尔共同投身到与摩根和摩根银行的争夺战中,通过互相争买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迫使空头们高价抛售,结果造成股价一路飙升,华尔街再度陷入混乱,摩根和勒布银行只好宣布停战。> 1900s:华尔街与伦敦分庭抗礼
20世纪初,华尔街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已经可以与伦敦分庭抗礼,纽约证券交易所新的交易大楼和电子设备、不绝于耳的报价声,为这个形成中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发展所需的资金。1900年,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的迅速崛起让被德国强大而威胁的英国不得不与其建立紧密关系,而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相连的纽约和伦敦两大金融市场的逐步一体化,对美英紧密关系的维持至关重要。> 电→铜需求→投机→无央行不可
电的发明引发了对铜的巨大需求。投机家海因兹用聪明和诡计在比尤特一夜暴富,来到华尔街后他控制了几家银行,开始对铜矿股票进行投机操纵。然而由于对华尔街对手们的低估,海因兹试图囤积的铜矿股票的价格一落千丈,引发了多家银行的连环挤兑。由比尤特小镇铜矿之争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还是依仗摩根的巨大影响力和银行家们的努力得以消解。此次危机所表现出的美国在危机中不得不依靠个人来扮演中央银行的弊端,促成了美联储在1913年的成立。
1914-1929:无人顾及危机
> 一战→军需爆棚→订单填满美国
1914年发生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欧洲大国们因勾心斗角积攒起的战争阴影一触即发,短短一个多月内,欧洲主要国家都已处于战争状态。7月底,全球股票市场全线下跌,由于海底电缆已经将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相连,当伦敦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时,全世界所有的卖单都集中到了纽约。华尔街别无选择只有闭市。8月,人们普遍估计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将迅速崩溃,然而战争创造的军需品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让订单源源不断地从欧洲飞向未燃战火的美国,给美国带去了南北战争以来最大的经济繁荣。> 战争财→美国成为世界最强
1915年美国向轴心国开战,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成为一战交战双方的重要制高点。显然,华尔街的金融资源倾向协约国。战时,摩根银行为协约国筹措了大量战争所需款项,之后美国政府也决定提供直接贷款。4年战争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尽管1918年战争戛然而止给美国的经济带来突发的衰退,但在整体上美国的经济实力与金融资源已经无人能敌。至此,美国不仅在实业上,而且在金融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打败当权者要依靠大众和舆论
进入20年代,美国股市中汽车行业的股票成为龙头股,投机家赖恩成功囤积了斯图兹汽车的股票,准备一展宏图。在当时交易所成员不择手段操纵股票是众所周知的,当赖恩大量囤积股票时,几位空头决定通过传统的修改交易规则来击败赖恩。然而,赖恩巧妙地利用了公众的同情,将交易所成员的行为通过兴起的大众媒介曝光于舆论之下,交易所的当权派们终于投降了,付出了惨重的声誉代价。不过可惜的是赖恩虽然获得了巨大财富,但也支付了高昂的成本,他在这一役获得的财富随后便在熊市中被洗劫一空。> 20世纪初:科技推动经济大繁荣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代。亨利·福特开创了汽车时代;财政部部长梅隆推行低所得税政策,大大增加了居民收入;电力的运用使得生产率大大提高;刚刚出现的信用支付手段使得中产阶级一夜之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购买力。在这一次的繁荣期,华尔街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起飞了,并且速度明显快于美国经济本身:道琼斯指数上涨了3倍。> 多次转卖→股价飙升→大萧条前奏
在经济繁荣的20年代,轰轰烈烈的牛市时这样崩溃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从美联储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经纪人再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在这个不断飙升的股市中,所有人对如此高利率的风险置若罔闻,只有美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有所洞察,他开始采取诸如3次提高贴现率的措施防止股市崩溃,然而1928年他辞世后的美联储毫无作为,任凭股票市场自行运作。9月3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达到了381.17点,为接踵而来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揭开序幕。
1929-1938:大萧条
> 1929秋:大萧条之始
1929年秋天,在一片乐观的投资氛围中,历史上最著名的股灾爆发了。9月5日,市场开始下跌,10月25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10月29日跌幅达到22%。华尔街持续下跌的势头直到11月才最终止住。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的最高点下降了89%。股灾之后,美国进入了长达4年的经济衰退,这次空前绝后的衰退造就了“大萧条”这样一个专用名词。> 罗斯福新政:建立体制
美国实体经济长期高歌猛进后的必然衰退和胡佛政府的错误政策是“大萧条”的真正策源。这次惨痛的经历,跟以往的危机一样,给了美国经济和华尔街又一次重塑的机会。1933年罗斯福总统开始着手实施“新政”,大幅度地改革美国经济政策。当年美国取消金本位制,颁布《证券法》并成立证监会;次年颁布《证券交易法》;1940年颁布《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至此美国资本市场在自我演进百余年后第一次建立起了法律与监管机制,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监管的基本框架,为随后几十年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政后交易所开始为公众投资服务
美国证监会首任主席是肯尼迪总统的父亲老肯尼迪,他是一位闯荡华尔街多年的老牌投机家,深谙投机和操纵市场的各种诀窍。在他的管理下,证监会向惠特尼代表的华尔街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展开对决。惠特尼最终因其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和低劣的理财能力而走上犯罪和破产。在惠特尼失败后,华尔街卫道士的势力土崩瓦解,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交易所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开始真正为公众投资者服务,并为即将到来的华尔街巨大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1968:风云再起
> 二战:美国经济再度摆脱萧条
历史的车轮仿佛是重复的,陷入经济大萧条的美国再次被发生在大西洋彼岸的战争所挽救。随着希特勒的节节胜利,华尔街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下跌,但美国的经济却经历着新一轮的高速增长,1942年美国公司盈利已达209亿美元,在1940至1944年间美国经济扩张了125%,并只有70万人失业。除了战争所创造的巨大需求,民用经济也持续增长,在战争期间被严重压抑的民用需求为战后美国经济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美里尔:将连锁机制带入经纪业
查尔斯·E·美里尔于1914年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天生推销员的他轻而易举在华尔街打开了局面,到了20年代这家公司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功。美里尔并不满足,他注意到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已经成为潜在的、无人涉足的庞大客户群。在这个阶段,美里尔开始承销股票发行,特别是连锁店的股票。1930年,美里尔将连锁店的运营模式引入经纪业,严格培训客户经理,并在他们开始工作时就支付固定工资,1948年开始又用广告宣传诚信的形象。最终,美里尔建成了分支机构遍布全美、规模前所未有的“美林帝国”。> 格雷厄姆:证券分析的祖师爷
本杰明·格雷厄姆沉迷于研究政府发行的统计数据和华尔街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他认为这些信息简直就像是一座金山。20年代早期,格雷厄姆发现杜邦公司股票的市值低于其旗下通用汽车公司,这一现象说明市场不是低估了杜邦公司的股票价值就是高估了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价值。格雷厄姆为了了解真相,买入了杜邦公司的股票,同时做空同等数量的通用汽车的股票。当市场最终自我更正时,杜邦的股价大幅上升,而通用则保持稳定。格雷厄姆的投资技巧与他的著作《证券分析》开创了30年代以后才正式命名的证券分析领域。> 50年代:机构投资者带来新牛市
1954年华尔街再一次迎来了长达10年的大牛市,科技的进步让交易所的装备再度更新,日新月异,股票自动报价机和数字计算机开始得到使用,包括一大批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出现在资本市场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新的资金和新的参与者进入华尔街,1929年留下的大阴影终于逐渐消退。1954年1月当艾森豪威尔宣布平衡政府预算后,市场开始了强劲攀升,2月13日道琼斯指数报收于294.03点,达到1930年以来最高点。> 个人投机→波及周边→风险基金建立
1962年,商品投机商安吉利斯精心组织了一场豆油囤积活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使得与他有关联的华尔街两大经纪公司陷入困境,加上肯尼迪总统被刺,华尔街被恐慌笼罩。最终华尔街的经纪公司团结起来,交易所出面为这两家经纪公司的破产承担责任,才使得这一次金融恐慌得以平息。这次恐慌使华尔街的参与者们再一次意识到他们有着超越各自利益的共同利益,为防止今后单一金融风险再次扩散为金融系统风险,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964年第一次建立了风险基金。
1968-1987:重演历史
> 共同基金+机构投资者=交易量大涨
20世纪60年代初期牛市结束,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同时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交易量中所占的份额逐步下降,转而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理财的基金经理们,明星经理在市场中名声鹊起。1955年平均而言的共同基金年换手率为1/6,而到了1960年已达50%。机构投资者开始进行大宗交易。但由于大规模新增交易量给后台造成过重负担,交易所不得不大幅度缩短交易时间,1968年春交易所决定每周三闭市,直到次年才被废止,1970年才恢复正常。> 电讯进步→浪费纸张
1965年自动报价机终于与一块电子显示屏相连接,使整个大厅的人都可以同步看到正在打印的记录单上的股价信息。这次巨大的通讯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经纪公司更换电子显示屏,而自动报价机的记录纸带越来越少,直接影响到了“纸带游行”的顺利进行。直到今天在每次“纸带游行”前,卫生部都会给各个办公大楼送去很多废纸片供人们在游行时抛洒,结束后还要花大笔的钱清扫干净。> 70年代:社会动荡+大熊市
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社会动荡、后台危机、大经纪公司倒闭,加上遇到胡佛总统时期以来最糟糕的熊市,华尔街在70年代早期成为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地方。1969年交易所的一个席位能卖到50万美元,而一年之后只能卖到13万美元,在二战后迅猛发展的共同基金此刻也止步不前,基金净值大幅缩水。> 1975:固定佣金制寿终正寝
尽管60年代末期华尔街遭遇了又一轮低迷不起,但就像在华尔街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样,科技——这次得益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及时推动——又一次拯救了华尔街,并且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壮大,反对固定佣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此时,罗伯特·哈克提出了解决交易所困境的方案:将浮动佣金作为最终目标。1972年交易所最后一点私人俱乐部的印迹也已经消失,交易所总裁和管理委员会主席合二为一;1975年固定佣金制寿终正寝,纽约交易所这种但大变革的先行能力让它始终领先并持续扩大。> 微处理器推动金融市场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项革命性变革发生在计算机领域。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第一款微处理器,将计算机微缩于一块硅片之上。它的问世让每单位计算能力的价格不断下降,证券业开始迅速而广泛地应用计算机。在微处理器问世10年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就彻底改头换面了。在随后的18年里,这些仪器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与全球每一家主要经纪公司和所有的资本市场连接在一起。> 宏观调控必胜囤积商
石油大亨纳尔逊·巴克·亨特和他的兄弟威廉·赫伯特·亨特大胆地囤积与黄金不同、被广泛用于电子工业中、存在着强烈实际需求的白银。亨特大量收购白银,几乎单枪匹马地让银价翻了一番。到1979年已经囤积了总量超过2亿盎司的白银。年末,白银市场因亨特兄弟大量收购而产生巨大买压,黄金与铂的价格也飞涨到前所未见。然而最后亨特兄弟还是败给了所有囤积商致命的敌人:随着银价高涨,因亏损而关闭的银矿重新运转,很多贮藏多年的银器开始流入市场,无数家庭开始将银质器具兑换为现金,白银价格开始回落,3月27日囤积操作彻底垮台。
1987-2004:起航新世纪
> 分散投资助力度过80年代危机
1982年道琼斯指数第三次突破1000点,此后它再也没有跌破这个数字。1987年8月25日道琼斯指数达到顶峰,历史的规律唤醒随之而来的股市下跌。不过尽管这次市场崩溃来势凶猛,而且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这一次股灾波及世界其他金融市场,但是这一次股市灾难中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分散投资,加上美联储对市场的救助,股市危机没有演变为全国性的恐慌,与60年前相比,美国的市场已经能较好地调控起自身的变化。> 博斯基:金钱买信息,然后入狱
20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进行地如火如荼,通过借债得来的资金买断上市公司控股权,然后再用公司未来经营中的现金收入偿还债务利息的方式逐渐被投资者们采用。博斯基1975年来到华尔街,热衷于风险套利,他首先买入一家潜在被收购公司的股票,在该工资股票上涨时立刻卖掉狠赚一笔。为了提高成功概率,博斯基编制了一张愿意为他提供内部消息的银行家和经纪人网络。最终,博斯基用装满现金的箱子交换信息的内幕交易让他触犯了《证券法》,并使人无法为他辩护,最终锒铛入狱。> 密尔肯:垃圾债券的开拓者
密尔肯开创了著名的垃圾债券市场,这些债券通常有比政府和蓝筹股公司发行的债券更高的收益率,但也伴随更高的风险,它们的信用等级被定得很低是因为发行公司已经陷入困境。而密尔肯认定这种信用等级很低的债券的潜在回报高于其孕育的风险而开展对这些发行公司的融资。1985年罗恩·佩尔曼就是靠着密尔肯的公司为其发行的垃圾债券的帮助而控股了露华浓公司。由于遭到博斯基的指控,密尔肯最终被判入狱10年,并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商业史上对个人的最高罚金。> 互联网→即时交易→金融大转型
20世纪90年代后期,雅虎、亚马逊、谷歌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互联网成为改变经济格局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也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华尔街对此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网络股的兴起和网上投资的出现,互联网开拓了即时交易的领域,极大冲击了依靠佣金制度生存的老牌经纪人公司。1999年美林公司宣布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在线交易服务,正式转型。同时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正在进行中的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金融市场开始考虑如何面对跨越国界的金融监管。> 2000:美国经济一蹶不振
2000年早春时节,90年代华尔街的大牛市终于落下帷幕。正如历史上所有其他泡沫一样,由于网络股股价的异常上涨而产生的泡沫也不可避免的破灭了。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曾突破5000点,到了年底却下跌了一半。美国经济的整体降温带动了其他股票的下跌,接踵而来的9·11事件毁灭性地打击了美国经济,使2002年的纳斯达克指数一度下跌到1300点。安然公司陷于破产、全美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也倒下,世通公司更是陷入财务丑闻之中。21世纪即将来临,美国的经济却似乎要一蹶不振。> 2003:华尔街强势复苏
2003年,得益于前两年的两次减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年底道琼斯指数收于10000点之上,并一直坚守到2004年,同时纳斯达克也艰难地爬回了2000点。华尔街迅速地从网络股的破灭、9·11时间和02年公司丑闻的三次严重打击中复苏,充分反映了其作为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和全球金融体系中心的强大生命力。> 只要有资本,就有华尔街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华尔街的历史是一部经历无数灾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以防灾难再次发生的历史。从它的童年开始,华尔街就经历了恐慌、战争、火灾、骚乱、恐怖主义和无数的其他磨难。每一次华尔街都度过了危机。或许,只要这个世界有人需要资本,而又有人能提供这些资本,在曼哈顿岛南端的这个伟大的金融市场就不会消失,会有无数人来到这里,实现他们的梦想。
《伟大的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