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展开/收起文字版
多种族形成的美国人
"美国种族基本特点"
• 种族杂糅,没有主宰种族
• 各种族文化→构成美国传统一部分
• 移民时间地点亦造成种族差异
• 最贫困阶层总有最高生育率
• 低收入种族较富人口生育率却低
• 各种族智商随移民时间而上升
"影响各种族经济差别因素"
• 年龄:年龄偏高种族群挣钱更多
• 种族歧视:最有成就种族往往更严重
• 教育:受教育程度往往和收入成正比
爱尔兰人
"初代移民"
• 起因:灾荒加剧原本的普遍贫困
• 移民决心坚定→举家迁移
• 处于社会底层、治安差、多发传染病
• 工作:非熟练岗位,危险艰苦不稳定
"移民后代"
• 率先在政治上取得成就
> 特点:长时间并大范围执掌城市政治
比这种个人政治生涯长久的现象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爱尔兰政治机器那种更加长久的寿命。这些政治机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其他移民种族群体成百万地涌入美国,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爱尔兰移民之后很久,仍然没有消失。他们继续掌权的现象很普遍,不仅操纵全市大权,即使在意大利人和犹太人或其他种族占大多数的地区,也由爱尔兰裔政客来充当代表。• 内部产生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分化
• 极少在商业上有作为
> 本族认同感强烈,易发生种际冲突
除了对某些特定种族存有敌意外,后代的美籍爱尔兰人还对一般的“外国人”形成了某种笼统的敌视心理。这些爱尔兰人此时已拥有了较高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地位,于是就把新来的移民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威胁,正如他们当初被美国本地人视为一种威胁一样。和其他方面的表现都有历史原因一样,美籍爱尔兰人之所以到处和别的种族闹矛盾,与美国的环境固然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应归咎于他们当初在祖籍国时就形成的观念或传统。
爱尔兰移民在政治竞争上的有利之处
• 多为城市中最大单一种族群,很团结
• 移民时间早,会讲英文→擅拉拢群众
• 在本土丰富的政治斗争和组织经验
• 拥有个人魅力,口才好
• 坚守美国关于政教分离的原则
德国人(上)
"特点"
• 来美移民人数最多,仅次英裔
> 多个移民时期→高度多样化种族群体
德国人大规模地向美国迁移,不像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那样,集中在几十个年头之内,而是在美德两国历史上的许多不同时期发生的。在殖民时代,美国就已有德国人的社区,在整个19世纪,德国人也一直在来美移民中占有颇大的比例。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有时来美的主要是移民,有时来美的则主要是难民;有时移民大多是天主教徒,有时大多是新教徒,另一些时候则大多是犹太教徒。移民同时也来自德国的各个地区。结果就使得美籍德国人形成了一个高度多样化的种族群体。
"北美殖民时代"
• 1620年,混入荷兰队伍定居纽约
• 17世纪,被宾州信仰自由吸引移民
• 1709年,作为英国契约劳工来美
• 品质:勤劳坚韧,守纪节俭
> 既是和平主义者也是政府怀疑者
宾夕法尼亚的荷兰人(也就是德意志人),却在两个重要方面根本不像德意志人:他们一是和平主义者,二是政府的怀疑者。作为帕拉蒂纳特人,他们的祖先居住在德意志帝国的帕拉蒂纳特省,该省在三十年战争中是兵家必争之地,备遭战火蹂躏,生灵涂炭。他们又是逃避独裁专制和宗教迫害的难民。更何况,宾夕法尼亚的宗教自由——这在当时的美国也属罕见——对虔诚而清静的教派,具有分外的吸引力。这一时期的德裔对政府或政治几无任何兴趣。> 与外部世界隔绝,内部则教派分裂
早期的德意志移民定居在自成一体而又与世隔绝的农业社区,每个社区的住户皆属于某一特定的教派。他们与外部的大千世界没有社会往来,而内部则被不可胜数的不同教派所割裂。在这些德意志移民聚居的地区里,英国人的语言和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从德国进口书籍,用德文出版自己的报纸,用德文祈祷。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 分裂:和平主义者VS革命分子
1776年,美国人分裂为英国托利党的支持者和拥护独立的革命派,美籍德意志人则分裂为和平主义者和革命分子。梅农派信徒和其他宗教派别不愿打仗,他们当中有些人愿意为此而交纳额外的税款,或在不违背自己反战良心的前提下,参与救死扶伤或尽其他方面的义务。然而,德裔民众的某些最大教派,譬如路德教派和改革教派,却没有反对从军的禁律,这些教派中的许多德裔曾为革命而战。
德国人(下)
"19世纪的移民"
• 多样化:祖籍、学识及社会背景不同
• 农业人口下降,工商业人口上升
• 影响美国:语言饮食&教育军事
> 造成社会变化:推广了娱乐活动
德国移民造成的最重大社会变化之一,是在美国推广了各式各样天真活泼而且适于整个家庭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娱乐活动。音乐演奏、野餐、跳舞、打牌、游泳、玩保龄球,以及诸如此类美国人闲暇时爱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现在大家习以为常了。实际上,这些活动都是德国移民在19世纪介绍过来或推广开来的。德国人还组织了军乐队、交响乐团和各种各样的合唱团。• 工业、科学和音乐方面人才辈出
"20世纪美籍德国人"
• 初期:被社会接纳敬重,生活愉快
• 一战爆发:美国反德情绪开始高涨
• 30年代,纳粹崛起→向美移居浪潮
> 史上最大规模知识分子民主人士移居
随着希特勒和纳粹于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的崛起,德国掀起了向美国移居的新浪潮,其中包括某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和文人。他们多是犹太人(最杰出的当推爱因斯坦),但是也有像托马斯·曼和保罗·蒂利希这样一些卓越的德国人,他们并没有犹太血统。还有些人后来注定要在美国变为出类拔萃之辈,其中之一就是那位名叫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德国犹太难民。在人类历史上,知识天才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华人
"最初移民"
• 多男性劳工,受骚扰迫害和法律限制
• 经济:从事底层劳动,收入低
• 社会:唐人街多犯罪
> 政治:由家族和互助组织自我管制
华人中势力很强大。家族的首领既有经济实力又有社会影响。一个华裔商人通常掌握着一个家族的领导权,在商店附近为其族人提供住宿,给他们以接济、关照和庇护,也帮他们打开门路。除了家族之外,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互助组织。这些组织起到就业介绍所、轮流借贷协会、调解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来自家族、公司和堂(既独立又能管教本堂成员不违反其他华人组织的规矩)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压力,使美国的唐人街成为高度自我封闭的社区。
"移民后裔"
• 移民法修改→男女比例渐衡
• 经济:进入专业领域,收入增多
• 社会:唐人街重建,旅游业兴起
• 香港华人:与老移民不睦,多冲突
"今日美籍华人"
• 收入偏上,职业地位较高
> 经济和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内部差异
作为一个群体,美籍华人家境富裕,而且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唐人街却贫困不堪,华人文盲率也高于一般美国人。这种怪现象源自内部的明显差异。很久以前就从台山地区移民美国的华人,其子孙保存了中国的价值观念,并极为成功地在文化上融入了美国社会。新近到达的香港华人,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他们在香港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作风,但却没学到那些在美国经济上能取得成功和实现理想的技能。
日本人
• 始于:19世纪后期,明治维新
• 起因:政治经济动荡&人口急剧膨胀
• 移民主力:身强力壮的优秀农民青年
• 优良品质:吃苦耐劳,朴素节俭
• 日裔家庭:极度稳定,严格管教子女
• 移民后裔:由体力劳动者成为小业主
> 偷袭珍珠港→大批日裔被战时拘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向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突袭,使美国人蒙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1942年2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授权军队可以将“有关人等”从军方指定的“军事地区”内赶走,“安置”在其他地方。虽然这项行政命令没有明文使用“美籍日本人”一词,但实际上在西海岸大批被抓走的就是他们,与别的种族无涉。大规模拘留对日裔美国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仅经济损失一项就十分巨大。可是,从总体上讲,日裔美国人接受了拘留生活的严酷事实,并不得已而求其次,尽力改善自己的境遇。• 战后:二代日裔美国人经济地位上升
• 今天日裔美国人:高收入高教育水平
犹太人(上)
"特点"
• 对知识尊重和敬仰
• 清洁整齐、乐善好施→影响美国文明
"赴美犹太移民"
> 瑟法底犹太人:西班牙葡萄牙的驱逐
第一批前来美洲殖民地的犹太人之所以要到美洲来,是由哥伦布发现西半球那一年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结果。比起欧洲其他地方的同胞来,散居西班牙的犹太人多个世纪以来一直生活在相当宽容和兴旺的环境里,但是在1492年,王室的一纸诏书突然将他们逐出国门。许多被驱逐的犹太人首先在邻近的葡萄牙安顿下来,但另一些人却去了荷兰或其他安全地区。阿姆斯特丹的瑟法底犹太社区,曾助小小的荷兰以一臂之力,使之成为国际商业和金融的一强。葡萄牙在耍尽各种手段把犹太人的钱财榨干之后,最终也把他们许多人一脚踢开。• 德国犹太人:散居,活跃于商界
• 东欧犹太人:受俄国人迫害大批移民
> 东欧犹太人:因贫苦粗俗被嫌弃欺凌
东欧犹太人不仅贫苦——多数人抵美时是穷光蛋,处境比任何其他移民种族都要惨。而且教育程度也很低(有一半人是文盲),比起老成干练的美国化德国犹太人来,态度也显得粗俗。一句话,东欧犹太人使在美的德国犹太人感到十分丢脸。他们人数众多,举止粗俗,高度集中,因而显得十分惹眼,难免引起其他美国人的惊恐,并有可能诱发某种反犹太主义情绪,那将对已经悄悄获得社会接纳的德国犹太人十分有害。由于走路不敢抬头(所谓贫民窟的低头弯腰式),加上那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模样,他们自然就成了街头小混混捉弄的对象。• 经济: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多服装业
犹太人(下)
"犹太移民后代"
• 社会地位大幅上升前所未有
• 崛起:受过更多教育,具有更高智商
• 不擅长领域:农业和体育
• 社会状况:重视家庭,睦邻友好
• 政治: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主流
"如今的美籍犹太人"
• 家庭收入高出全美平均水平72%
• 学校质量高,专业领域精
• 美国成功故事典型:一无所有的逆袭
> 虽政治上多激进派,但多数人并不是
政治派别中,犹太人一般都偏左。激进派人士当中,犹太人特别多,虽然多数犹太人并非激进分子。正如一位杰出的学者观察到的,“100个犹太人当中,可能有5人是激进分子。而在10个激进分子当中,则可能有5个犹太人。
意大利人
"在美意大利人"
• 南方贫困农民:注重家庭,宿命论者
> 意大利南方移民特殊现象:返国
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确实是别具一格的。迁徙美国后又大批返回故国的现象,首次发生在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当中。这在当时美国的历史上固然是独特的,但在意大利的历史上却算不上稀奇。从1875年到20世纪初期,意大利外迁世界各地的移民,暂居者多,久留者少。美国返回的人,不但给意大利带来了物质财富,也引入了他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包括对教育的格外重视。而在美国这一边,对返回意大利的期待心理减弱了走向美国化的刺激。• 个别集居;多劳工;缺乏主动精神
> 移民特色:包工头制&互助会
包工头制度是移民意大利人的另一个特点。所谓包工头,也就是意大利劳动力的招募者、组织者和监督人。包工头形成的各个联络网,可伸到美国好几个城市,甚至直通到意大利本国。包工头为铁路、建筑公司或其他需要非熟练劳工的厂家,提供大批意大利移民,并为之充当翻译和工头,使得这些劳动力能更有效地为美国老板卖命。和包工头制度一样,美籍意大利人的互助会可算是向现代意义上的组织——一种由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结构,该结构自身所界定的宗旨使这些陌生人聚集到一起——迈进了一步。
"移民后裔"
• 注重实用知识,不支持正规教育
• 工作:就业范围领域多样化
• 展开贩私酒等犯罪活动
"如今的美籍意大利人"
• 收入:微超全国平均水平
• 能干能攒,拒绝政府救济
• 不满美国化计划,却饱含爱国主义
黑人(上)
"特点"
• 被强行带到美国的种族
> 黑人社群行为规范非常严谨
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情感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所以,黑人社群的行为规范是有分量的,即使在没有官方支持或没有行政机构来强制实施的条件下也是如此。• 特别的文化产物:黑人圣歌→爵士乐
• 家庭和婚姻十分稳定
"南北战争后的系列影响"
• 转折点:解放了黑人奴隶
• 职业:获得解放后依旧务农或做仆人
> 目光短浅,挥霍浪费→不能独立生活
对某些战后的黑人来说,意味着掉进了还不清的债窝里,实际上处于一种债务劳役的状态。因为他们曾长期生活在奴隶制之下,缺乏妥善安排家计或管理日常生活的经验,并在那种制度下形成了粗心马虎、缺乏远见及依赖白人等不良习惯。奴隶长期来做事粗心大意,不注意节约奴隶主发给他们的食物、柴火、衣服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在好几代的时间里,直到20世纪,世代的黑人领袖自己都曾反复抱怨本族一些人浪费挥霍和目光短浅。• 政治:多数黑人依旧处于被压迫状态
• 教育:黑人开始接受教育,富有热情
• 大迁徙:南方农业区→北方工业区
黑人(下)
"西印度群岛人"
• 黑人内部分裂,因肤色而自轻
• 1838年获得解放,早于美国黑奴
• 比美国黑人节俭勤劳,更具创业精神
• 生育率和犯罪率低于美国黑人和白人
• 收入和职业高于美国黑人
> 个人成就和地位→湮灭群体政治实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西印度群岛人的个人成就和显赫地位,导致了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群体的“湮没”,西印度群岛人这个群体在数量上实在是太少了,很难有什么政治势力,所以西印度群岛的个别人士是以整个黑人种族的“代表”身份去担任公职的。强调他们特殊的西印度群岛人背景,将在白人和黑人当中同样削弱他们的地位。
"如今的美国黑人"
• 二战→缺乏人力→种族障碍被打破
• 黑人人权斗争:是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 优秀的黑人:一直出身与精英世家
波多黎各人
"波多黎各移民"
• 1898年美西战争→归属美国
• 二战后:向美国本土大批迁徙
• 集居地:纽约
• 主体:知识贫乏,目光短浅的农民
• 多早婚、高生育率、多依靠救济
• 经济状况:多数人没有技术和家产
• 就业:非熟练及半熟练体力活职业
> 政治:未影响政治但受益于政府
尽管波多黎各人对美国政治进程没有什么影响力,但他们却受到政治决策和政治机构的重大影响。在美国本土,波多黎各人是在一套完整的福利机构建立起来之后才进入美国社会的少数几个种族之一。波多黎各人生活的许多方面都由政府的服务组织——不仅有市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还有波多黎各政府在纽约市建立的各种派出机构——予以照料。• 波多黎各移民经常流动
• 美国种族人口结构中最年轻的族群
墨西哥人
"特点"
• 美国最大及不被注意种族群体之一
• 多短期移民,被美国高收入吸引
• 高生育率,注重家庭
• 内部: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多种分化
• 政治参与低,经济水平尚未达平均值
"三次移民浪潮"
• 美国边境铁路开通→第一次移民浪潮
• 经济大萧条时期→被美国大批遣返
• 二战劳动力短缺→第二次移民潮
• 工业就业→加速美籍墨西哥人城市化
• 第三次移民浪潮正在进行
关于美国种族内涵的结论
> 美国种族演进模式:经济随时间增长
美国各种族呈现出的最引人注目的模式,也许要算是伴随时间而来的那种经济状况的普遍提高了。在美国,进步是如此广泛地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以致有必要澄清,进步不是自动到来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人们当今的经济生活水平,比起他们的祖先好不到哪里去。然而美国各种族群体却不然,他们除去在生活水平、政治代表权和寿命诸方面都有绝对意义上的提高外,在相对意义上一般也都有所提高
。> 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种族继承模式
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着一种承继模式,即在居住区、职业选择、领导力量方面,或在学校或其他组织里,往往出现一个种族取代另一个种族的现象。各种族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由于时代的前进而发生了变化,逃离街区时种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各种族的经历向来就没有惊人的相似性,但种族史并非单纯的模式重复,在各个种族普遍都有进步之后,情况仍然千差万别。• 求知和自我提高态度不同→种族差异
> 各种族进步:体现人文资本的重要性
不管是在(美国的)多种族环境里,或是在世界各个民族及国家之间,事情大多取决于由价值观念、态度、技能及交往等因素所构成的一套整体系统,许多人将这套系统称为“文化”,经济学家们则将其称为“人文资本”。就美国各种族的情况而言,人文资本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那些赤手空拳来到美国的种族,当其文化强调一个工商型经济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时,很快就能由穷变富
。从国际上来对比各种族的进步,更加证明了人文资本的重要性。• 被同化时间及速率不同→族内差异
• 歧视:种族自身和社会各界共同造成
> 美国种族史=美国人民史
美国种族史——说到底,也就是美国人民史,是一部由复杂种族和个人所组成的复杂集合体的历史。这部历史不是一出简单的道德戏剧。它是一个由许多相似模式和深刻区别所构成的故事,是一个由痛苦、自豪和成就所构成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关于许多极不相同的传统的故事,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一个以其许多面目出现的人类精神的故事。
《美国种族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