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展开/收起文字版
开撕前需要搞清楚主题
> 撕之前请尽力全面了解事实
即使是同一张照片,经过PS不同色调的处理,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比如一张照片上两名军人给一名双手被绑的俘虏喂水,其中一名军人拿着枪抵着俘虏的头部。看到暖色调处理后的照片的人们坚信战俘受到人性化的照顾,冷色调处理后则会让人坚信战俘遭到非人对待,增强原图对比度后的照片则有更多的解释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仅仅看过单一视角的新闻后,盲人摸象会产生极大的认知差异。> 撕之前请保证双方信息一致
前段时间“中国游客巴黎卢浮宫前泡脚”的照片引起网民唾骂。之后,有人放出卢浮宫门口泡脚大军的图片,并称“据卢浮宫工作人员称,泡脚的游客多为西方人”,于是突然指责国人素质低下的人觉得自己被打脸,接着有公知出来说不要对自己人有偏见之类。如果再有人说虽然西方游客也泡脚,但卢浮宫官方称这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即将进行罚款举措,大概又会有人出来说“国人爱盲目跟风”。尽管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也不会完全对称,也一定会被误读和扭曲。因此,开撕之前最好先沟通一下双方的信息是否对称。> 撕之前请统一好概念和关键词
德国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提出过一个词叫“含混性”,特指语言符号表示意思的模糊边界,可能是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多种意思,也可能是涵盖的范围模糊不清。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含混性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即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语言涉及到沟通,含混性简直就是个大bug。大部分情况下很多人只为一吐而快,默认自己完全说清了,又默认对方完全了解了。最后开始吵了的时候又用“你完全没明白我在说什么”这种攻击性话语来恶化沟通。
开撕前需要了解为什么撕
> 平均分配是撕逼常见的目标结果
10个女生,5条裙子,如何分配才能公平?
有人说抽奖,有人说考试,有人说选美。究竟谁的更公平呢?凭什么聪明的人可以拿裙子而笨的人不可以呢?又凭什么长得好的人可以拿裙子丑的就不可以拿呢?于是貌似裙子怎么分都不行了。突然有个人说:看谁能给别人带来别的价值,然后用这个价值来换裙子。但又有异议出现了:一般都是聪明好学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带来价值,那么这种分配方法对于天生愚钝的人来说是不是也不公平呢?这样总是有人得到的要比别人少,为什么不绝对平均呢?我们的撕逼也经常遵循着这些假设性问题而展开。> 撕逼往往是由于一些对立的假设
所谓价值假设,是特定语境下的一种隐含偏好,表明作者偏好一种价值观胜过另一种价值观。在每个人分配方案的背后都隐藏着价值假设,比如说有人认为长得美比聪明更重要,或者有钱比有学识更重要。这样的撕逼事件应该是最多的了,比如如何评价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其价值假设冲突点是经济发展重要还是环境保护重要?虽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提供各方论据来支撑最后的论点,但最后价值观在决策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价值观假设并不是像你喜欢橙色他喜欢蓝色这样随意,因为普世价值观会影响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每个人的生活。> 不假思索捍卫自己的成见→开撕
弱批判性思维:就是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在当你由于以往经验形成了自身稳定的价值观或“成见”后,对于新的与你不同的观点产生矛盾并为捍卫你当前想法而展开斗争的思维活动。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有着批判性思维,觉得自己“有主见”和“不受他人观点影响”,但是其实大部分觉得自己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都是弱批判性思维。这种弱批判性思维的人有时甚至比无知群众还可怕,他们会坚信一些不知何时先入为主的观点,并且维护到底。> 时常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而不同
强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对一切主张都来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强迫自己对自己固有的观点进行思考,保持这样的强批判思维会让你的学习速度变得很快,也会让心态更加平和。
开撕前要知道怎么撕
> 撕逼也很难改变别人的看法
开撕的时候会存在证实偏见,即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证实偏见普遍存在,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不要光顾着想“一定是这样”,还可以想想“否则呢?如果不是呢?”> 撕逼的主要目的:改善自己的思想
和别人撕逼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自己的想法找到更正确的方向,弥补个人认知不足及更正偏见。上升到宏观一些的层面,比如很多在网络上的撕会影响到社会整体价值观、舆论导向和公共政策制定。所以好好撕还是相当重要和严肃的一件事。不过,有一些撕真是没有必要,撕来撕去撕不出结果,两边都搞一肚子火,除了为世界增加点负能量以外一点价值也没有。所以如果决定不在撕上浪费时间,那么就有选择的撕吧。> 不跟成见者或情绪化者撕
如何撕一个有价值撕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入手:不和弱批判性思维者撕(每一句话都是以捍卫自己观点而不是有效沟通而说的);不和不懂价值观假设者撕(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带有价值观假设,喜欢使用“应该”“不应该”);不和价值观一元论者撕(不接受其它价值观,喜欢“我就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XXX”或“神烦XXX的人”的句式);不和情绪化撕逼者撕(用词带有大量感情色彩,判断力主要来源于情绪,通过撕逼发泄)。
《当我们撕逼时,我们在撕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