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展开/收起文字版
台湾高效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
> 基本条件:民众信仰与社会机制
人类的历史进程表明,高效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包括民众的信仰与社会机制,这个社会机制必须能够激励人们参与生产,相信自己能从努力中获得回报,并保障财富的安全与分配的公平。> 发生原因:社会生存受到挑战
首先,社会的生存必须受到挑战,原有的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甚至威胁到领导者与社会精英的统治。他们必须解决财富与经济问题,才能维持自身的权力与统治秩序。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和恐惧,领导者和社会精英才会愿意寻找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改革过程:意识形态→制度变革
必须从意识形态的改变开始,先有思想的改变,然后推进制度的变革。当然,任何改革都会引起既得利益团体的激烈对抗。在这个时候,改革者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制度的改革上,都不能犹豫或退让,唯有坚定不移地战胜强大的反对势力,才能建立新的制度。
中国大陆为何没形成高效市场经济?
> 历史原因:经济增长模式总体未变
在公元1600 年前,中华帝国从来没有像西欧国家一样被挑战过。总的来讲,中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的民族,由于自身力量不强,一般无力挑战汉人。蒙古族和满族是特例,他们打败了汉人,并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这些外族的征服者依然采用汉人的意识形态、制度与文化体系来管理中国,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传统经济模式:以农业为主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以农业为主,特别是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来增加耕地面积。这种经济模式的特征是:生产率低、商品和服务的增长缓慢,工矿资源则大多由国家控制,甚至国家通过垄断限制它们的发展,以确保增长的财富不被野心家用来威胁皇权。统治者非常喜欢这种以耕地为基础的传统经济体系,因为它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虽然不断增加的人口使得生活条件越发艰困,人民基本上只能维持勉强的生存,但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治权力,仍能凭借特权,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
> 清末“新政”:未改王朝覆亡的命运
这种经济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没落的清朝在内外交逼下,终于提出“新政”,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可惜改革姗姗来迟,清末“新政”未能改变王朝覆亡的命运,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民国建立。> 不安定的民国:无心着力于经济发展
民国多艰,相继发生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政府崩溃与军阀割据,紧接着,是黄埔军东征与北伐,还有中原大战。在民国创建之后将近20年里,中国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着力于经济发展。唯一的机会是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建政到1937年抗战爆发,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国民政府曾积极发展经济、鼓励工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集中人力与物力,以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更加抓紧推行统制经济,几乎控制了经济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往市场经济转型的机会就更渺茫了。
1949年后两岸实行的不同制度
> 台湾:启动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台湾尝试了20世纪最富戏剧性的经济改革。经过50年代两场关于经济问题的大辩论,国民党开始改变解决经济危机的旧套路,启动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建立起新的经济制度和组织结构。他们创设新的法律体系来促进私人企业发展,保护私人财产,把政策重心放在加强市场经济竞争力和企业家的创新能力上面。其效果是,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能,扩大了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同时也使所得分配更公平。至此,台湾建立了中国经济史上第一个高效的市场经济。> 大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也展开了经济体制转型。没收私人资本,建立以国营和集体为绝对主体的单一公有经济体制,并全面仿照苏联的计划经济。结果是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加上“文化大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大陆的经济发展被甩在了后面。“文革”结束后,大陆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探索“市场化”路线。改革开放的政策十分有效,大陆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还是有反复,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确定了引入市场机制的新经济政策。> 大陆: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长在9.5%到11%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从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长了4倍,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私有财富快速扩张,产权关系重新分配,意识形态和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贪腐、所得分配严重不均;此外,市场经济由于功能不良而承受了巨大的交易成本,诸如银行坏账,住房、教育、医疗以及社保不足,引起社会许多不满。过去30年来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瓶颈,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转型还是延续?可以参照台湾
今天,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已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许多困境和今日的大陆类似。究竟是大胆转型,还是沿用旧章,歧义纷呈。如果选择转型,将在多大程度上保障私有财产?又将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决策当局的权力?改革启动之后,面对不同发展路线的竞争,既得利益团体与社会舆论反弹,新的矛盾不断涌现,当局对社会资源的掌控是继续放松,还是抓紧回头?改革的幅度该多大?发展的速度能多快?类似的挑战和争议似乎都正在今天的大陆上演。台湾经济转型的故事无疑可以为上述问题提供现成的智慧参照。
台湾经济转型的故事
> 从历史失败中反省,选择市场经济
正是由于蒋介石与国民党都把在大陆的失败视为奇耻大辱,彻底反省,他们才放弃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的主体框架,悄悄地重塑台湾的意识形态,通过威权意志,选择了市场经济的不归之路。> 改革的决心与行动:在反对声中坚持
蒋介石与陈诚立志改革的决心与行动,除了国民党本身的改革之外,还包括台湾的币制改革、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等。每一项改革都不容易,都是惊天动地的举措,虽然国民党内反对的声音很大,但蒋介石与陈诚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第一次财经大辩论焦点:经济体制
台湾第一次财经大辩论是从1952年底到1954年春,台湾上下就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最能有效地创造财富问题展开了论战。大致有三种意见,最后,主张维持计划经济,但要求通过保护私营企业产权,同时运用国家权力,帮助私人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创新的意见在辩论中胜出,国民党决定朝民营化的方向发展。遗憾的是,没过多久,当局与党内的既得利益者就开始反扑,想借“扬子木材案”把改革者拉下马,民营化的脚步也因此受挫。> 第二次财经大辩论焦点:外贸体制
1957年台湾第二次财经大辩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放松当局对外汇贸易的控制?辩论的结果仍然是以改革派的胜利告终,改革派主张,迅速将外贸体制自由化,并要求当局通过某些具体的政策,鼓励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这开启了国民党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改革,不仅外汇贸易管制的闸门打开了,台湾经济力量有如出柙的猛虎,飞快奔腾;同时,经济政策的思维也变了,过去想的是“管制”与“安定”,现在则是想尽办法方便外销,促进发展。如此一来,新的经济制度最终取代了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 扩大改革范围:外贸→其他层面
经济要发展,仅仅在外汇贸易方面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观念与习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唯有剔除文化习惯与社会环境上的阻碍,台湾的经济才能顺利推进。与此同时,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不利于台湾的改变。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台湾不能永远依赖美援,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财经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资金来源,才能自立自强。台湾当局和美国进行了好几回合的会谈,促使台湾当局推出了一个涵盖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革新运动,希望形成一套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观念、作风和制度。> 改革成败的因素:改革推手的故事
两次财经辩论中,决策者如何通过对经济问题的认知改变,调整信仰,从而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上达成共识。尹仲容为什么不计个人荣辱一心改革?严家淦为什么推动改革却又功成不居?李国鼎、杨继曾等技术官僚为什么不辞艰困投入改革?陈诚为何在历次财经辩论中都支持改革派?蒋介石明知涵盖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改革会侵蚀国民党对台湾的控制,为什么还是继续支持改革?几位杰出经济学家(例如蒋硕杰、邢慕寰)也锲而不舍地鼓励财经官员从事改革,并且经常提供建言。美国方面在这场经济转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都是事关改革成败的因素。> 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领导不怕放权
很特别的是,国民党领导人不像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领导那样害怕放权,也不像自己以往那样,担心财富创造会威胁他们的统治。相反,他们渴望打破窠臼、建立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不但自己接受了新观念,而且设计了允许发展私营企业的制度。这些新制度鼓励台湾企业家参与本地和全球的经济活动,使台湾顺利地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是台湾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因素。
《台湾经济是如何腾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