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点击下面任意条目,看看有什么效果~
吃肉简史:“觉醒”都不足以表彰其价值
> 150万年前,人可能就开始吃肉了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宣称,对一具150万年前的儿童头骨片段分析提供了关于人类很早就是肉食动物的最早证据。这个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头骨碎片显示了因日常饮食缺乏肉类而造成营养不足的迹象,这表明原始人也需要肉类生存下去。• 进化成人→耗能高→高质量食物
为什么选择吃肉?
> 吃肉→打造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
20世纪上半叶开始,原始人类“狩猎-采集”的演化模型开始出现在理论界。就目前的人类学研究结论而言,喜爱吃肉对于“人之为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更大容量的大脑提供必要的,更优质的能量和营养来源,同时亦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狩猎动物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智慧,经常需要部落成员的相互协作;受制于人类身体结构的限制,使用自然物制造锋利的武器和驯养狗、马等动物同样成为必然选择。> 树上易摘果,地上好捕猎
大多数灵长目动物生活在树上。不过,在林冠遮蔽之下,猎物的个头都很小,而且难以捕获……总的来说,植物性食物更丰富,无需耗费很多能量就能获得,因此如果把时间花费在植物性食物上,会令它们生活得好一些。而在热带稀树大草原上,情况另当别论。只要捕食者知道如何下手,这里的动物性食物唾手可得,而且可能分量很足……为增大的脑部提供热量,必须要有高品质的饮食。> 捕猎久了→不稳定→自己养
捕猎时间久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不稳定弊端就越发显现出来。怎么才可以不光吃肉,还很方便的吃肉呢?原始人灵机一动,自己养呗。早期被驯化的动物诸如羊和猪,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餐桌上。这类动物单体肉量大,营养丰富,而且通常成群行动,易于大量驯养。
为什么没形成吃狗肉的习惯?
> 驯化角度:最早的“工作动物”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动物被分为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六类。狗的驯化历史很悠久,比羊等动物更早。早期人类驯化狗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狩猎——所以早期的狗类是作为“工作动物”出现。在德国的一个距今14000年前的遗址(波恩-上卡塞尔)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和狗合葬的证据。而中国最早的犬化石,是在河南发现的,位于新石器时代的贾 湖遗址中。欧洲中石器时代遗址,比如瑞典特雷勒堡(5250-3700 BC)也发现了被埋葬的狗,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毛茸茸的动物对“猎人-采集者”这种定居模式的普遍价值。> 经济角度:吃狗肉“性价比”低
小型动物行动更敏捷,目标更小,更不容易捕捉。同时由于个体小,捕捉到后所补充的营养和能量更少。对于早期人类而言,这种明显违背常理的行为是不可能大规模出现的。> 很多民族和宗教认为狗肉不净
在《旧约》中是这样定义可以食用的动物的:“凡是蹄分两瓣且反刍的动物,都可以吃。”在很多文化中,狗也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宴请宾客的宴席上,不可出现狗肉。
关于狗肉节的争执→需要找到核心争执点
> 双方观点乱抬杠→无益于解决问题
狗是人类的朋友。难道猪羊牛不是?不吃狗肉是文明演化的方向。谁来界定什么是文明?…这样的无休止争执,尤其是各自立场都充斥着不合理和非理性部分的争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件事的利弊没有什么帮助。不论是爱狗人士的呼声还是狗贩和食客的回击,最后都不免流于非理性的抬杠。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争执的核心点不明确——我向北挥刀,你朝西舞剑。> 争不到点子上→含混性作祟
德国哲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提出过一个词叫“含混性”,特指语言符号表示意思的模糊边界,可能是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多种意思,也可能是涵盖的范围模糊不清。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含混性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和可读性,即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语言涉及到沟通,含混性简直就是个大bug。大部分情况下很多人只为一吐而快,默认自己完全说清了,又默认对方完全了解了。最后开始吵了的时候又用“你完全没明白我在说什么”这种攻击性话语来恶化沟通。> 有效论点1:吃狗肉没关系,来源要正规
曾有媒体爆料,目前我国国内并没有专门的肉狗养殖场——或者更准确的讲,没有合规合法的养殖场。记者曾经暗访山东养殖场,发现当地只有一两家,但以肉狗养殖名义注册的公司十余家。而所谓的肉狗狗苗,也被证实是来源于乡下的土狗,甚至可能存在被盗的宠物狗。来源不正规所导致的偷盗宠物狗行为暂且不说,单就狗肉的质量和安全而言就十分令人担忧。> 有效论点2:吃狗肉没关系,处理时要人道
“如果动物健康、感觉舒适、营养充足、安全、能够自由表达天性并且不受痛苦、恐惧和压力威胁,则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动物福利是一个在西方世界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根据往年的图像资料和新闻报道来看,动物福利观点是对玉林狗肉节最正面的打击。当街屠宰普遍,屠宰方式不人道(对此玉林政府已有所控制);待宰狗所处的环境亦非常恶劣。> 有效论点3:吃狗肉没关系,该不该办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动物保护组织和爱狗人士的选择遵循着由表及里的逻辑:规范狗肉的来源,或者要求圈养屠宰时的人道化,这两件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需要更多方面的协作,换句话说,需要更多时间。远水不解近渴。“狗肉节就要开始了”,反对者们如是考虑着,而解决眼前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取消它。> 抵制狗肉节→引发思考→促进理解
更加人道的社会习俗,风气,需要来自民众的认可才可能成型。反对狗肉节人士获得足够关注度,民众才会去思考——这帮人到底是没事闲的还是真有道理。关注度持续升温后,其中的合理性渐渐被大众接受,两方之间针尖对麦芒的状态才会渐渐和缓——届时,狗肉节的战场“缩小”,最终变得“打”不起来。吃狗肉没有任何问题,这和吃牛羊鸡猪肉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牛羊鸡猪有规范合法人道的养殖屠宰生产链,狗没有。反对者最可行的立场,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