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点击下面任意条目,看看有什么效果~
小孩子打架的心理状态
> 老罗观点:谁年龄大+谁怕谁
在罗永浩还只是新东方的老罗的时候,有关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学女教师因为不满老罗课上令人难堪的提问和反驳,私下怂恿中学年纪的儿子“修理”他。这一经历被老罗惟妙惟肖的嘴讲出来已然变成半个段子,但他随后对于“小孩打架拼什么”这一哲学命题的解释着实令人深思——老罗总结的小孩之间打与被打的关键因素有两个:1.谁年龄大:生理发育程度;2.谁怕谁:心理畏惧感。> 力量上的失衡→不是打架是霸凌
实际上,符合上述条件的“小孩打架”,已经不属于打架这一概念的范畴了。因为二者明显存在力量失衡的情况——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叫做霸凌(Bullying)。挪威学者Dan Olweus在他的专著中这样定义“霸凌”——需要强调的是,当两个学生不存在力量失衡(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时,他们之间的纷争属于打架或者争吵,而不是霸凌。霸凌的出现条件之一就是力量上的不均衡。> 心智不成熟是小孩被欺辱的重要内因
小学时,被一个看似柔弱的同龄人轻松放倒。打那起,每每见到对方都会感到畏惧,甚至不敢走得太近。在意识清醒的前提下,忽忽悠悠就被放倒了。那种无法理解的威胁迅速转化成对客体的恐惧心理。当一个人涉世未深,不能理解某件事的原因时,就会本能的产生恐惧。这就是为什么古人敬天,畏惧各种自然现象。这种心智上的不成熟所带来的畏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霸凌受害者的角度看,心智不成熟是他们被欺辱的重要内因。
霸凌(Bullying)是什么
> 力量不平衡,长期的重复性欺辱
“霸凌”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于社会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具体到校园霸凌,较常被接受的校园霸凌定义是Olweus提出的: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直接霸凌:肢体,言语,关系排挤
> 非直接霸凌:散布谣言为主
非直接霸凌:霸凌者向第三方或社交圈散布有关受害者的谣言,诽谤等贬低受害者名誉的行为,以及针对受害者的社交“排挤”。事实证明,随着霸凌者年龄的增长,普遍存在从直接霸凌向非直接霸凌转变的趋势。
西方社会霸凌屡见不鲜的原因
> 追求风格:够MAN,够反叛
美国白人推崇一种人猿泰山式的男性气概。对他们而言,“Be a man”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尊重他人的感受。男性可以不聪明,不爱思考,但一定得强硬,够爷们,不能软绵绵。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校园中男学生挑战权威的行为有时会被默许。这种男性意识,在现代文明社会以前,是通过激烈的战斗(古罗马斗兽场,角斗场)和战争集体释放的;如今,这两种形式不复存在,集体释放转而以观赏性体育运动(足球,橄榄球,篮球等)的形式完成。> 尊重私人空间→受害者不易被发现
由于西方社会对于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的尊重,校方教师,甚至父母一般都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个人生活细节。加上霸凌受害者往往属于寡言少语,不擅过多表述自己想法的人群,这让受害者被关注的几率进一步降低。
霸凌者的血泪成长史
> 幼年:父母家庭的不合格教育
每一个Bully背后,都有一段不堪的童年。Dan Olweus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他从儿童幼年成长角度分析了霸凌者形成的主要原因。1.生养者(尤其是母亲)对幼年时期的孩子的负面情感态度——缺少关爱的负面态度,会明显提高孩子(尤其男孩)的侵略性和粗暴待人的可能性。2.生养者对粗暴行为的默许(不论是自己的行为还是孩子的行为)。3.生养者为了保护自身权威的教育方式:体罚,辱骂等——“暴力滋生暴力”。4.孩子自身的性格秉性——多动,易怒。> 教育发达→霸凌相对略少
尽管教育属于后天习得范畴,但它最终体现在内化为个人三观和行事原则的部分。Olweus和他的团队对挪威全国的统计表明,大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校园霸凌程度是相当的,甚至还要略少于其他中小城市。换句话说,教育水平的高低与霸凌现象的多寡呈现正相关趋势。> 身边霸凌多→更容易模仿他们
很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如果他们身边的榜样(长辈,学长等)是霸凌者,他们也更有可能呈现霸凌的倾向。这来源于人类模仿同类的本性。由此衍生出的心理效应当中,较为著名的是犯罪心理学上流行的破窗效应。> 负面外部环境:暴力节目,低迷经济
除了以真实的人物作为榜样进行模仿以外,虚拟情节或角色例如暴力倾向的电视节目,网络暴民行为同样在“积极”地提供错误榜样。更进一步来说,社会对于暴力倾向的放纵,与社会大环境的趋势有明显的关系。当一个人身边有不少霸凌者,电视上充斥着未被惩罚的暴力,网络无处不在消极的情绪和言辞,我们几乎可以断定,社会大环境正处在一个消极下沉的阶段。90年代,泡沫经济崩盘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今日本社会大量的校园霸凌和未成年人援交现象,就是在那个时期集体出现的。
抗击霸凌之路
> 不健康家庭→不健康人格→霸凌倾向
霸凌的形成原因,最引人注意的是幼年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负面情感因素;父母对暴行的默许;父母体罚辱骂行为)——它们均来自一个人的首任生养者(父母或养父母)的失责。尽管孩童自身的性格也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忽略的常识是,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塑造同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霸凌实施者,正是不健康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霸凌行为可以被视作反社会行为和破坏规则行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可以作如下判断,一个青少年时期的霸凌者,成年后实施犯罪行为和酒精上瘾的可能性明显更高。> 重视儿童的暴力倾向和行为
上课铃响起,当年那个正在揍老罗的中学生停了下来,说道:“你先回去。”当年新东方课堂上讲到这,教室里所有人都忍不住爆笑。几年后当我在网上听到这段老罗语录的录音,同样是忍俊不禁。然而事后回想,这样一句话对年幼的孩子必然增添了无尽的恐惧。这种恐惧感的根源并非一句不经意的话,并非被揍十分钟的疼痛,而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明知这种痛苦会再次降临却无能为力。对孩童这种无助的恐惧感“贡献”最大的,是漠视霸凌行为的成年人。> 父母和学校要联动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所遭遇的霸凌行为,而监管不到位的校方也时常遗漏明显的事实。父母与学校教师联动的目的,在于信息互换。更全面的信息,意味着更准确地判断。由于受害者更倾向于忍气吞声,父母和校方能否主动做出准确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定区域加强监控
校园霸凌通常会在一些特定区域发生——操场角落,休息室,厕所等。对于这些特定区域加强监控,可以降低霸凌发生几率,以及快速了解受害者情况。> 霸凌归谁管要明确
让受害者知道该找谁(特别部门,电话,网络手段等),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