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点击下面任意条目,看看有什么效果~
迎合观众+大众传播≠好电影
> 这是一个迎合观众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资本的介入,知名的内容制作团队或个人,开始大量参与到电影制作的队伍里。这其中,90后风格喜剧和被年轻人追捧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为了这些“新晋电影人”的内容首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当年冯小刚写在《甲方乙方》里的这句黑色幽默,如今变成了现实,正在大街小巷的电影院里上演着。> 优秀传播作品≠好电影在传统电影人和文化工作者眼中,如今的大陆电影市场是一个乱象叠出的世界。“一群糊涂的人在拍一些糊涂的电影,给一群糊涂的观众看。”冯小刚曾经这样形容他对这个市场的看法。对于我个人而言,尽管不会掏钱花时间去电影院看这些所谓“糊涂”的电影,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形成大众传播的产品,我都从内心抱有对它们的尊重和敬佩。然而仅此而已。它们是传播价值很高的文化产品,但不是优秀的电影。
真实、细小、伟大的情感
> 普遍存在但被大众忽视的情感:电影的主心骨在我的观影“库存”中,小众的、文艺的、社会剧情类的影片占比很大。还记得大学时疯狂寻找韩国、美国、和欧洲的小众电影,以及IMDB上面那些评分高却少有人问津的稀罕货。这样的观影经历让我对传统电影人们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这个概念的执着有几分理解和认同。电影是一种高度升华的艺术形式,它往往是对于普遍存在但却被人忽视的价值观、人生态度、社会现象的反馈。通过电影的画面,观影者可以在那两个小时左右时间里,感受另一种人生,或者另一种含蓄却真实的情感,而不论这种人生,这种情感,是好是坏,是祸是福。即使是一部虚构的喜剧,如同《大话西游》系列一样,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真实而伟大的情感和人物内心的纠结。而这种对真实的、细小的、但不失伟大的情感的追求与表达,恰恰是当下大陆电影市场所普遍缺乏的部分。> 内涵做主线or形式做主线我们走进电影院,看到的是一场接一场小品。有人会反驳:《煎饼侠》中北漂的艰辛不是真实情感吗?是的,和其他作品一样,这些情感都很真实,但它们只是这些作品的副产品。如果从电影节奏的角度来看的话,艰辛北漂的情感是这部电影创作者在烹调“娱乐大餐”之余,丢进锅里的几颗“大料”——调味为主,请勿食用!上个月有一天,写作之余无聊,看了一集《鲁豫有约》。那期采访了叫兽易小星和他的万合天宜团队。叫兽在介绍万万没想到电影版时,提到他的一条原则:每一个笑点都对小范围点映的观众做调查,了解年轻观众到底有没有get到笑点,到底好不好笑。根据观众口味修改的同时,叫兽仍然坚持在一些细节上维持自己的原始设计,因为在他看来,有些东西不能一味迎合,而要有所保留。> 我理解的电影精神:伟大情感更重要什么更符合电影精神?是以某种真实细小伟大的情感作为主线,辅以搞笑、讽刺、励志、煽情等形式作为陪衬;还是为了调动观众短时情绪,以这些形式作为主线,偶尔抛出情感、思想元素作为改善节奏的“佐料”?从我的观影经验来看,似乎前者,具有更丰富的价值,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越短,越精,越难:“电影节奏感”
> 时间短任务重:好电影都是逼出来的关于电影为什么如此独特的问题,最本质的原因可能还是停留在“内容时长和故事容量之间的矛盾”上。两个小时里,需要讲述一个甚至多个完整的故事,这对整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严酷的考验:编剧,导演,摄影师,美术,道具,剪辑,等等。以前在广告公司的时候,导演出身的创意总监多次对我强调电视广告(TVC),以及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节奏感”的重要性。尽管TVC与电影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时间有限”。广告每多做一秒都是巨额的成本增加;而电影除了成本暴增以外,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观影感受和院线排期,不能过长。时间上的受限促生了对节奏和内容精炼程度的极致追求。故事过于紧凑,观众透不过气来;节奏过于松散,观众昏昏欲睡;情节铺垫过多,观众可能会有想快进的抓狂;铺垫过少,干脆看不懂了。这种难以掌握火候的节奏感,来自导演的拍摄经验,也来自制作团队对于观众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如果一部电影的制作者摸透了观众可能会在什么时候疲倦,什么时候兴奋,期待怎样的剧情,会被什么价值观激起共鸣;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会获得较好的观影体验。> 电影节奏:剪辑是一种体现,还有其他方面电影节奏感这件事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没有什么既定原则。每一部剧本都不同,每一位导演都不同,每一位摄影师都不同。关于剪辑艺术的教科书有时会依照”时间点”和”剧情步点”这些电影节奏衡量工具来进行指导。这些书,或者对剪辑师的采访,可能也会举一些特定电影的例子,用来介绍出现在这些影片里的节奏应用实例。不过,这些书籍和访谈中都会强调,对于电影剪辑艺术的方法,并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也无法根据一些电影的例子就给出一个定义来。
导演中心论:个人精神意志的辐射
>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如同小说之于小说家,乐谱之于音乐家一样,电影,作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文化结晶,凝聚了导演的价值观和个人精神意志。除非这是一部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响的作品,比如莱妮·瑞芬斯塔尔执导的《意志的胜利》,尽管手法精湛,但纯粹是希特勒为了宣扬自身的政治理念和政府合法性的宣传品,因而瑞芬斯塔尔的个人意念被政治因素所削弱;又或者很多面向年轻人的娱乐电影,制作者在一开始就以粉丝的喜好为标准设计故事桥段,因而导演个人的意志与价值观往往也被大众消费者的要求所代替。但排除这些情况,在综合权衡各方因素,而非严重依赖某一个外部条件的前提下,导演的影子,往往是一部电影作品的灵魂。> 导演中心论:巴赞和他的支持者导演中心论由巴赞及其拥护者(包括特吕弗、戈达尔、雷乃、夏布罗尔、侯麦、马勒)所创,该理论宣称,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不是制片厂、不是剧作家、不是明星,也不是类型模式,而是电影导演。
大陆院线困境:大众文化产品“入侵”小众平台
> 电影院是一个小众媒体平台电影院本是一个小众媒体平台——受到院线排期时间、线下平台容纳人数、每日放映频次、“观看即付费”的交易模式,这一系列元素导致了电影院线,与电视媒体或者网络媒体相比,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看电视或者看网络视频,我们可以轻松做到足不出户、不受线下容量限制、不受点击频次限制;同时,我们可以下载或者录制因而不受排期限制、观看往往免费等等。这样一个小众的平台,我们对它做了什么呢?今天,我们把那些做给大众看的,本应放在电视或者网络上的内容,一股脑搬进了电影院。大众文化内容的特点,就是它极强的适应性:老少皆宜、轻松不费脑。那些动辄数亿数十亿票房的娱乐性内容带着大众文化的特质大量进驻小众放映平台——电影院,其结果非常明显,那就是原本属于影院的文化产品,那些凝结了导演个人精神意志的文化产物,无法为继。> 不要把麦当劳和怀石料理挤在一家店面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我们可以说,如今在大陆的院线环境,就好比把快餐区和高端料理区放置在同一个店面里。因为吃快餐的人多,所以快餐区面积越来越大,以满足大众食客;高端料理区越来越小,门可罗雀。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高端料理区必然做不下去。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类型的餐厅并没有产生任何竞争,高端料理店活得有滋有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大家各有各的地盘儿,谁也不干扰谁。麦当劳疯狂开新店,也不会开到那些高端料理店里去。大家秉持各自的理念,互不影响,反而活跃了市场。电影就没这么幸运了。如今的电影市场就是在用这样一种“上门抢地盘”的方法“排挤”高端料理们的生存之地。作为大众食品的快餐作品大量进驻,小而美的小众消费品被挤得几乎没有排期。二者只能在一亩三分地争夺,大众消费品显然会胜出,因为在相似的单价之下,前者有着庞大的流水,这是后者完全无法企及的。> 徐子东:独立的文艺片影院也许有必要如同徐子东在《锵锵三人行》里提到的,我们应当给文艺类小众电影设立专属影院。只有这样,高端料理们才有生存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偏爱高端料理而非快餐的文化食客们,才能找到符合他们精神需求的产品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