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如果想跳过某条观点,点击红字即可~

"这是一份四段论的研究报告。"
报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侧重经济基础和文化属性,集中介绍了当下80后90后和00后的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并代入70后特点和国外(日本)现象级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集中介绍了80后文化演进的四个阶段:非主流,小清新,小资,森林系(森女)。第三部分集中介绍了90后文化演进的四个阶段:二次元,Bilibili,小时代,Love Live!。第四部分归纳总结,针对上述分析,给出了对当下文化产业产品投资方向和具体文化股的选择建议与介绍。


"我们可以用这张图概括作者对80后的分析"
34345346456345345图:80后文化属性分析及商业探究内容摘要


"对于90后,作者的分析都在这张图里"
5675672286786345图:90后文化属性分析及商业探究内容摘要


"经济是一切:小时候有没有钱很关键!"
285027-2893-4成长红利是导致80后90后00后文化追求和消费理念产生差异的核心诱因。成长红利的高低直接影响族群的消费观念和文化属性。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成长红利的概念:它是人均GDP增长率(向后五年移动平均)与人口出生率增长率(当年)的差值。从上图可见,80后成长红利在几个代际中最低。小时候悲催,长大后长开了,但性格中仍然受到儿时“所见未必得”的心态。因此“闷骚”成为这一代人普遍的行为方式。


"中国和日本:同时期作品差距大,根本在于国民富不富!"
64483488439834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均GDP水平每突破一个万元等级,都会有新的,现象级的文化产品出现。 上图是申万研究在对比了日本与中国在不同GDP(PPP调整,城镇化调整)极点下产生的现象级文化产品。报告所用单位为国际元,是指多边购买力平价(PPP)比较中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本文中的“国际元”是指“国际美元(Geary-Khamis美元)”。看图不难发现,虽然中国近年出现了一些叫座文化产品,但从对应GDP水平来看,与日本八九十年代水平相近。而此时日本的现象级产品包括《天空之城》,《超时空要塞》等。


"80后90后区别:偏重二次元还是三次元…"
0030000300064080后90后沿着两条文化成长线由低到高演进,两条线均通过互联网达到指数级传播,其中核心的不同在于80后文化线倾向三次元,90后倾向二次元。


"80后路径:乡非到森女"
62323232323240在这份研究中,对80后的路径分析基本是这样的:非主流+杀马特→小清新→小资→森林系(森女)。 80后幼时和成年后的成长红利差距,导致他们对一些物质需求“所见未必得”。直到2000年后,80后的经济环境逐渐提高;此时互联网亦开始发端。此外,西部到东部存在巨大经济差距。成长红利差距和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二者共同造成乡非到森女的巨大转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塑造了80后“闷骚”的族群标签。因此,80后对于体现形式特色,视觉色彩强烈的品类更有认同感。


"90后路径:二次元到‘爱觉不累’…"
643333333-33090后,他们拥有相对80后更优的成长红利,经济充裕,“所见即所得”,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经济条件无明显起伏。他们属于互联网第一代原住民,对网络时代的内容,信息有完美的接受理解能力以及UGC(用户生产内容)能力。自始至终的高成长红利和互联网原住民身份,二者共同塑造了从二次元到“爱觉不累”这条成长线。这里需要解释一点。在原报告中,爱觉不累被作者归纳为00后属性。鉴于每两代代际连接处的人群相对类似,因此我将这一属性特点归纳为90后演进到成熟期的文化属性。上述两个因素共同塑造了90后“吐槽,脑洞系”的族群标签。这些特点令90后更注重体验,互动,更倾向互联网内容的垂直兴趣领域。



点击阅读原文

MAIN20140310133400045838131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