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打印字体的尴尬:一个字三种写法"
一个繁体的“沙”字,在香港小学生规定使用的字词表、现代汉语词典、电脑繁体中文输入法中,竟然有三个不同的写法。这听来不可思议,但在香港,却是中文常用字30多年演进过程中,一个尴尬的现实。这其中,字词标准一经制定,词典会定期更新,但最麻烦的,却是电脑字型。香港教育局规定,所有小学课本里的中文字必须是楷书,但目前电脑繁体中文的通用楷体字型,却来自台湾,与香港标准并不相同。港府1999年曾成立“中文界面咨询委员会”来制定电脑用字,出版了宋体和楷体两份字体指引,但却只造了一套宋体字型供人下载,楷体则长期空缺至今。
" ‘自由香港字型’行动兴起"
2014年,有了一个名为“自由香港字型”的行动,发起者希望动员社群的力量,创造出一套香港标准的电脑输入楷体字,以“香港人造香港字”的方式,解决难题,填补政府始终没有完成的空白。与青年力量为主体的大多数开源活动不同的是,这个“自由香港字型”的行动主体,是老人家。
" 资深社工梁敬文:用技术帮助弱势群体发声"
像往常一样,退休老人刘德华在周三上午十一点来到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一楼的电脑室。从事商业管理,跟钱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在退休后只想找一件“远离铜臭气”的事情来做。去年夏天,他在湾仔的会展中心看到了招募长者IT义工的宣传页,从此便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这间小小的电脑室里,他认识了一群“老友记”,有退休公务员,有做门锁配件的手艺人,也有生活安逸的师奶。十几人之中,有人和他一样是宣传活动时加入的,也有人是朋友转介,大部分人只识用电脑上网发邮件,不懂IT技术,更从未听说过什么“开源软件”。直到遇见梁敬文。
50岁的梁敬文是资深社工,他出生在徙置区,在每层一百多户又没有电梯的“七层大厦”的顶层生活了25年,对贫穷的无力感有著切肤之痛。做了20多年社工,他一直致力于改变贫穷,尤其是用技术的力量让弱势群体发声。最近十多年,他迷上了将“开源”理念引入银发世界。
" 开源的‘笔顺五码’输入法:用五个按键拼汉字"
1998年,在买电脑还不附赠操作系统的时代,他就开始教老人用免费的开源系统 Linux上网。2003年,他首次和长者义工一起,开发了“笔顺五码”输入法。当时,他偶然注意到键盘上连著的“n”、“m”、“,”、“.”、“/”五个键,就想出用它们代表“曲”、“横”、“撇”、“点”、“直”五个笔划,以此造一个输入法,单手就能操作,适合儿童和行动不便的人士使用。长期从事基层推动工作的他请来了一群老人,说他想到可以用五个键打中文字,老人们给他的第一个反应却是典型的“香港思维”:“梁生你可以卖咯!这么简单打到中文字,卖了嘛!”可梁敬文并不想卖。他与“九方输入法”的一位开发者(编者注:刘文建)是旧识,亲眼见到他的发迹史:父子两人落手落脚去推广输入法,卖力宣传,花大把时间培训用户。“好辛苦,我觉得老人家都老了,不好再因为钱去跑。如果将这个输入法变成开源的,大家能够免费下载,就能看到一班香港长者无私的贡献,价值大过卖到的。”从此,他继续和长者义工们合作,所做的项目,全部都使用了“开源”的软件和许可形式。
" 香港标准字形:一直没有‘标准’起来"
“自由香港字型”就是他们最新的尝试。讲起这个故事时,梁敬文笑说,一直以来,人们很难想像老人家造字,觉得这项任务对老人来说很难。但技术根本不是最让人头痛的,最大的难题是要让老人家明白,为什么要造字。“香港又不是没有繁体字,为什么要重新造?造字不是政府的工作吗,为什么要让市民来做?”很多人都会反复这样问。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香港学习中文字并没有统一的规范。1984年,政府组织多间院校的学者,编订了《香港常用字字形表》,三十年间历经三次修订,最新的版本是2007年《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附录中的“常用字字形表”,但近几年通行的字典,还有很多字没有根据规范调整过来,如“滋味”的“滋”的草花头变了形状。不同时期学写字的标准各异,政府又没有及时告知这些变化,造就了手写中文字的“代际隔膜”。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一些家长,孩子按照大人教的写字,却被老师判错,这时大人才知道自己“写错小学生字30年”。
" 香港的印刷字体库来自台湾:港台各不同"
用电脑打字,问题更大。电脑通用的楷体来自台湾,与香港标准不同,如“告诉”的“告”字的上半部分,在香港字里是“牛”,而台湾写法下面并不出头。如开头所说,政府在1999年之后造了一套宋体字供人下载,但学生通用的楷体字却再无踪迹。
" 老人家的‘孤独’造字:其实是自得其乐很开心"
“造字是一个很孤独的行为,你就自己对著电脑做,周围的人没办法真的帮到你。”梁敬文说。然而,老人们显然比他想像的更自得其乐。平日里,他们在Whatsapp小组联络,分享造字方法;散了会,几个人坐在一起,还要继续研究软件,之后有说有笑地一起到门口的饭店吃饭。“怎么会孤独,每天坐在家里,一边听音乐一边造字,累了就休息一下,很开心!”刘德华老人说。平日以英文名称呼对方的老友记听说了他的中文本名后纷纷惊呼,而他咧嘴笑开了,“他给了我十万块,我才让他用这个名!”
" 对繁体字的坚持:香港的本土化运动"
此时正值香港中文字繁简之争日盛。这场以“本土”为名的战争几乎席卷整个城市的时候,很多坚持繁体字不动摇的港人,并不知道香港小学生还没有一套照著写出来可以不被老师骂的字体。而这个长者义工团队,就在纷争之中,安安静静地坐在这间小小的电脑室里,为香港人造香港字。“香港现在说本土,但什么是本土,本土有什么?讲不到。你对某一些政策不满产生的行为,我觉得更多是利益。而本土是我们在一个地方、一个社区生活一段时间,发展出来的共同文化和模式,这个叫本土。所以我对这个项目的期望是让香港人一起来讨论我们的文化和命运。”梁敬文说,“今天香港人一提起长者就是茶果、种米、唱粤曲、捡纸皮,我希望能够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但不只是老年人,也不只是年轻人,所有香港人都应该讨论和关心我们的文化。所以我做的这个项目才叫‘香港人造香港字’,你可以说,它是另一种本土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