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潘光旦先生《工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曾有‘工’的地位"
我们相信远在两千五百年至于三千年前,工在中国文化里是有过地位的。《考工记》的开头便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又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可见当时并没有贬薄工的意思,更无鄙夷技巧的成见,有之乃是后世的事。再从文字源流上说,工字在六书为指事,所指为规矩勾股之事,固然不错,但同时我疑心他所指的不止于此,他也许是一个和巫字属于一类的字,即上下两画所指的是大地,而中间一竖有通大地之意,取法乎天、取材于地、以成物的人和事叫作工;巫字我以为也应当属于此类。古人造字,如果真有此用意的话,那工的地位就非常之高,至少不在古代巫的地位之下。
" 工文化为何在中国衰落?原因之一:反对造物,对自然不求甚解"
工的衰落,大致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儒道这两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对中国人价值观的作用。儒家思想在认知上重人事,轻天地,如前述。道家的思想似乎是自然主义,却同样阻碍中国人认识自然。道家反对人类的故作聪明、妄加创制,固然不利于工的发展。但何以对于比较抽象与理论的哲学科学也不能有多大的贡献呢?中国的自然主义——其目的在接纳自然,顺适自然,而所接纳、顺适的自然是整个的,不是经由人力而支解了的。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只求欣赏,不求认识,只问完整的外形,不问内容。这样一路的自然主义决不能产生科学的理论,更不能孕育工学的技术。
" 工文化为何在中国衰落?原因之二:科举制和士农工商的地位划分→只有其他方面都不行的人才选择工"
其二,科举制度与士农工商的社会定位,导致的人才走向与基因筛选。潘先生论述如下。人与职业有三种因缘:根据自己的才能,察看哪些职业用人,参考不同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社会职业地位的标准是:士农工商。一个人能力上擅长为士、不擅长为工,或者能力可以为士、可以为工,都会选择科举的道路。只有那些做工的潜力好、其他都不行的人,或者一切能力都不行的人,才选择了工的职业。
" 工文化为何在中国衰落?原因之三:缺乏对工文化传承,比如文字著述"
一种事物的失传不外乎两种原因:一因缺乏传习的人,二因缺乏传习的工具。——传习的工具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文字几乎是士的行业所独占的东西,士与工既是两个不相为谋的行业,而中间又隔着一道很深的鸿沟,工的行业也就和文字的教育不发生关系。中国文献中关于工的部分少得可怜,它和医卜星相以至于堪舆的文献比起来还差得多。医卜星相往往是读书人的副业,或至少是读书不成而借以糊口的一些手段,不能不用少量的文字做传习的媒介,因此还有不少的文献流传下来。而工则不然。当初,它和文字教育既无关系,一切的技能只好口授;而其后,技能既缺乏进步,甚至于反趋单纯,并且是始终的那么单纯,师弟间的一些耳提面命也就于事已足,自无须乎特别的记载。工的文献无征,这当然是最大的原因了。《天工开物》一类的著作我们举不出第二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