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红字可以展开阅读


" 五感?恐怕远不止五种感官体验这么简单"
mp22867530_1436949832283_2让我们来想想人的感觉。它们经常是以术语被提到,如“五感”或“五种感觉器官”。我给“触觉展”起了个副标题:“五感的觉醒”。但这数字“五”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指的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和手这五样简单的器官?但就手而言,触摸这种感觉,即用手指轻柔地扫过某样东西和用整只手紧握门把手是不一样的。“压感”对后者来说可能更贴切一些。而对于味道的感觉来说,用舌尖舔冰激凌的感觉和把整片面包一口吞下也是完全不同。因而详细考量之后,感觉至少有上百种,绝不止五种。


" 人就是一个活在膜里面的生命,通过这层膜感知世界"
物理学家赫尔曼·路德维希·赫尔姆霍茨说:“一切都是皮肤上的事。”我们来想一下,视觉的感觉是光在视网膜——一片直径微小的圆形薄膜——上刺激的反应。与此类似,听觉的感觉是耳鼓,一片位于耳朵深处、直径仅八毫米的薄膜觉察到的空气震动的反应。气味与味道的感觉则是鼻腔和舌表粘膜接触物质形成的反应。所以膜的认知并不限于皮肤上的那些。所有的人类认知都源于膜对物质的反应,即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的刺激。人就像包在一层极其精细的膜里的橡皮球,球面上的不同区域得出不同的感觉。我们关于世界的图景都是基于通过膜觉察到并传到球的核心一大脑的那些刺激。设计则是对这些感知膜的一种作用。


" 婴儿真的看不见?他们还不理解看到的是什么而已"
我们常说婴儿看不见,但那可不意味着他们的眼睑是闭着的。当然光是从他们眼睛的晶体透过来的,视网膜受光,然后通过视神经将通讯信号传到大脑。因此,说婴儿看不见实际上不是说他们的眼睛不能正常工作,而是他们的大脑不能理解传过来的信号是什么意思。同样,不能看的婴儿也不能听或者辨别味道。刚来到世上的人,其感官的确是工作的,但他们的大脑无法分辨刺激的意义。“意义”在这里是指对他或她本人的价值,这是一种不断加深理解的东西。婴儿本能地吸吮母亲的乳头,喝她的乳汁,听她的声音,感觉她的皮肤,获得体验,直到母亲的视觉刺激、母乳的味道、乳房的手感等等汇集到一起,获得价值,发展成为意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意义。并且,听、摸、看、尝和嗅的体验是一起获得意义的。在我看来,听、摸和看是相互关联的,是同时得到结果的。


" 感觉研究领域的一个著名问题:天生盲人恢复视力后,他能够仅凭眼睛就区分出方形和圆形的物体吗?"
感觉研究领域有个著名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盲的,然后有一天他忽然能看见了,你拿一个立方体和一个圆球给他,他能仅凭看就知道二者的差别,而不用摸吗?研究者们说,不能!如果是一种主体通过触摸了解到的形状,该形状可通过某种“联觉”[一般当一种感觉受到刺激时才以另一种感觉模式出现的感觉]的出现而与视觉建立起关联。但第一次体验到的视觉刺激的意义与任何其他感觉认知均无纽带。这一被眼睛接收到的光刺激的意义尚未得到与其他感觉认知相联系的评估。直到此人摸到其形状,或嗅到其味道,与其他感觉刺激的联系才建立起来,此人才开始理解那光刺激的意义,看的能力才算建立起来了。


" 原研哉:设计是由信息搭建起来的建筑"
1994239494我曾认为设计是信息的建筑,且此建筑建立于信息接收者的大脑中。最近我又想到,虽然此建筑构造的材料确实是感官从外界带回来的信息,同时,某些非常重要的大厦单元却是被外界刺激唤醒的体验和记忆。当外界刺激唤醒了内部存储的记忆之山,人们才能想象世界并阐释之。


" 观察人们如何记忆、感觉身边的物体,是设计的新方向"
行走的动作是身体的向前移动,是肢体的钟摆式摆动以及身体与重力的平衡造成的,但我们却不是按照任何计划好的方式去完成这一行为的每个瞬间。除非每步都要踏在人行道的缝隙上,或是小心避免踩到任何蚂蚁,我们一般不会先审视走路时的外界刺激再迈下一步。而是下意识就迈开了步子,这种下意识正是来源于记忆。当你见到某个生人,你不是对其面容、声音和特点进行全新观察,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你回忆中大量关于人的记忆核对后所分辨出的差异上。最终你会把他看成除了那些差异外的一个人。你打包到关于人的概念中去的部分是由你已经存起来的记忆代表的。海量的信息通过感官传到大脑,而我们对世界的解释却非仅基于新信息,而是新信息与丰富记忆的比对。我们的感觉认知持续不断地汇人大脑,混合,互联。设计不仅跟颜色和形式有关。研究我们如何感受颜色和形式,或是研究感觉,是设计的一项关键课题。而观察人如何感觉物体将给予设计新的方向。


" 纸质圆白菜:收起来是一颗菜,打开来是很多碗"
03h4234j234234234

03jh34l5艺术家铃木康广用纸做了圆白菜。他先用聚酮精确地塑造了真实的圆白菜叶子的造型,然后复制成纸的。最后,菜叶又被设计成碗。而且,一个圆白菜的所有叶子都被复制出来,所以铃木再造的圆白菜重量和一个真圆白菜几乎一样。想象一下端着一个纸圆白菜碗的感觉,摸上去怪怪的。在餐会上用这种碗一定很好玩。人类的头脑在这种携带着过剩信息的复杂玩意上获得快乐。


" 这个世界不是『信息过剩』,而是『同类信息过剩』,令我们疲惫压抑"
虽然今天的世界据说处在一种信息过剩状态,实际上可能并不富裕。泛滥的只是媒介中零零碎碎的信息,每个碎片中的信息量实际上很小。在这种半生不熟的信息中,大脑怎么会不感到压抑呢?大脑的压力不是因为数量,而是因为有限的质量。在媒介的进化及其对新闻材料和数据拼命收集的背景下,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像草坪被割草机修剪一样,信息碎片如空中乱飞的草屑,在不同地方之间飞来飞去。这些破碎的信息附着在我们豆腐般的大脑上,像撒得太多的调料,把整个表面都搞得含糊不清了。一时间,我们觉得自己知道得很多,但大脑表面的那些信息当被你加到一起时却并没有多少。相反,我们通过脚底感性、快乐的体验得到的信息量却是巨大的。人类的大脑喜欢任何需要大量信息的东西,其扩展能力焦急地等待着感知世界,以充分消耗它巨大的接受力。而此潜在力量在今天处于一种被极度压制的状态,这是我们都遭遇到的信息压力的一个来源。


457678312131625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