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如果想跳过某条观点,点击红字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学习、同化两不误"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因为汉服宽袍大袖,既不便于生产也不便于战斗。除此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在行为方式方面,中原地区的人们也从席地而坐改成了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当时中原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中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关系。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
"两汉边疆状况:打打闹闹不曾消停"
两汉时期边疆状况是,北方有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有夫余,南方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西汉初期国力有限,所以被迫跟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了,能对匈奴展开反攻。汉武帝任用自己的舅子大将军卫青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失去河西走廊,只好远徙漠北。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与匈奴息战五十年。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又开始加强。
"少数民族执政是否汉化是难题"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严重的民族和社会矛盾出现了。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得靠文化的认同。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摆在面前的就是汉化问题,不汉化的结果就是哪儿来回哪儿去,汉化的结果就是跟汉文化融合,还有你吗?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改革,移风易俗,实行汉制,允许跟汉族人通婚,鲜卑族的血统以渐近线的方式无线接近于零,最后完全被汉族血统剿灭,几代下来,鲜卑族这个民族就没有了。
"世界中心的大唐帝国"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洲、非洲等国,海路可达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
"宋两次亲征大败,患上“恐辽症”"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耶律德光时期契丹得到了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辽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城两制。宋太宗为夺取燕云十六州,向辽进攻。公元979年,高粱河激战,辽军9000铁骑把10万宋军打的全军覆没。雍熙三年,宋太宗趁辽国主少国疑,又一次亲征北伐,结果又失败。至此宋朝举国上下都患上了“恐辽症”。
"花钱买太平:宋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合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澶渊之盟后,宋辽维持和平,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往来,119年没有战争。
"元朝:蒙古骑兵统一中国"
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1234年,蒙古灭金,金亡后,蒙古又征服吐蕃和云贵的大理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燕京,改燕京为大都,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元朝进攻南宋,南宋人民反抗蒙古人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涌现出了如文天祥一样的铮铮汉子。1279年,元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有汉蒙相互渗透,也有辽金时期契丹人、女真人与汉的融合。
"清处理边疆地方问题:依情况出对策"
康熙在位时,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康熙两次御驾亲征平定准噶尔。经康、雍、乾三代,花70年时间平定漠西蒙古。乾隆时,用金甁掣签来选定灵童,维护西藏稳定。明清两朝,在西南云贵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土是土司,是世袭的;流是流官,朝廷派来的,有任期,不世袭。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